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南美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主流文化上取得成功,可能都要歸功於它對歐洲和非洲兩個「舊世界」文化領域的音樂價值的平衡融合。旋律及和聲上都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令人們對南美音樂不禁著迷。 繼續閱讀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南美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主流文化上取得成功,可能都要歸功於它對歐洲和非洲兩個「舊世界」文化領域的音樂價值的平衡融合。旋律及和聲上都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令人們對南美音樂不禁著迷。 繼續閱讀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盧克特的《悼亡兒之歌》原作共有四百多首,都是他本人在承受哀悼親生兒子夭折的悲痛心境下所寫成的。馬勒從中選出一部分並改編成歌唱作品,和同期寫成的《盧克特的五首歌》一樣皆有五首歌曲。本曲和馬勒以往的歌曲集,例如《少年魔法號角》、《流浪青年之歌》等都有著極大的對比。 繼續閱讀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史大林在《真理報》批評蕭士塔高維契的新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指其「低俗、粗鄙、荒唐無稽」、且批評內容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一連串的政治風波令國內的作曲家都人人自危,害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點名批評的目標。 繼續閱讀 浦羅歌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德布西以聲音的光影律動感,呈現出栩栩如生的海洋。《海》所著重的「印象呈現」無疑是將音樂帶到聽者的主觀境界,同時更涉及靈性與精神性。 繼續閱讀 德布西《海》:法國印象派與東瀛浮世繪之意象融合
「我從中感受到一種死亡的氣氛,這和我著手寫作中的作品精神是吻合的。傳到我耳中的是克羅普史托克所著的讚美詩《復活》合唱歌聲。在這一刻,我心中恍然大悟。」 繼續閱讀 馬勒《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生命、死亡與來世
要更加認識韓德爾的音樂世界,我們必須要認識當時韓德爾的時代背景。韓德爾出生於一六八五年,是距今三百年有多的十七世紀。 繼續閱讀 談韓德爾:生涯、歌劇與神劇
新天鵝堡的外型是根據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第二幕裡出現的城堡為原型建造,而她的上庭園正是根據《羅恩格林》第二幕裡羅恩格林和艾爾莎結婚時的城堡而設計的。路德維希二世本身是《羅恩格林》的狂熱粉絲,不時會在高天鵝堡的房間裡獨自扮演「天鵝騎士」羅恩格林。以最喜愛的歌劇裡的場景來設計自己的私人行宮,大概只有他這位一國之君才能辦到。
祖國處於戰爭狀態、自己的好友於戰爭中殞命,都令布列頓對二戰以至死亡有另一番體會。他曾向政府申請免服兵役,拒絕傷害他人。 繼續閱讀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在極權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有甚麼事情發生。在《e小調第十交響曲》中我不曾找到一絲的喜悅或解脫,儘管史大林已經死亡,但蕭士塔高維契心中的恐懼仍舊揮之不去。」 繼續閱讀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火鳥》中突兀的旋律、大膽的和聲與芭蕾舞完美融合,為巴黎觀眾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饗宴。史特拉汶斯基這個名字從此衝出巴黎,蜚聲國際。 繼續閱讀 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