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南美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主流文化上取得成功,可能都要歸功於它對歐洲和非洲兩個「舊世界」文化領域的音樂價值的平衡融合。旋律及和聲上都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令人們對南美音樂不禁著迷。 繼續閱讀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一七九二年,拿破崙執意剷除歐洲專制君主和非民選統治者,因而向奧地利皇帝宣戰。身在維也納的貝多芬亦深受當時的革命氣氛感染。嚮往自由平等、敬佩法國革命的理想的他成為了拿破崙思想的追隨者。 繼續閱讀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生於漢堡富裕家庭的孟德爾遜,從小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天才兒童。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創作天賦,更在十七歲時為莎劇譜寫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今晚為大家演奏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孟德爾遜二十二歲時在歐洲旅遊期間寫成。 繼續閱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好法國:法式傳承

好法國:法式傳承

今晚的音樂會將帶領觀眾踏上尋找法國音樂的旅程。第一站先由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組曲》的「小步舞曲」為大家拉開古典音樂的序幕,在輕柔的樂風中,與拉威爾一同悼念其亡友讓.德雷福斯,當中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就像其人一樣,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充分展現其對法國文化與藝術的崇敬。第二站會帶領大家追溯法國音樂創作的靈感。包括四首由德布西、佛瑞、迪帕克和蕭頌取材自「巴拿詩派」詩作的小品,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性態度;以及一首由武滿徹取材自日本詩人瀧口修造的小品。探索過靈感來源後,將向大家展示法國音樂如何承傳印象主義。音樂會將為各位觀眾帶來德布西、梅湘、武滿徹及陳其鋼的作品,呈現時而朦朧、時而繽紛的美好意境。來到旅程最後一站,會向大家介紹經典法國音樂作品,並以德布西及佛瑞的創作為代表,重現當中的細膩情感、輕聲呼求及民族情懷,而最後音樂家窮盡一生,安息於自由世界之中。 繼續閱讀 好法國:法式傳承

好法國:詩人夢境

好法國:詩人夢境

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甚受十九世紀巴納詩派詩人李爾影響,豐富的創作靈感與美麗的詩歌意象凝聚成動人樂章,包括德布西、佛瑞、杜巴克及蕭頌的美妙作品。當中以法國印象樂派創始先驅德布西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不僅編織了一個個朦朧美夢,更展示從帆船緩行到暴風肆虐的激烈轉變,甚至將五味雜陳的民族感情譜寫成優雅的法國音樂傳統風格。除了德布西之外,還少不了拉威爾對圓舞曲的頌讚,他經歷崎嶇蜿蜒的創作過程,描繪出富麗堂皇的皇家大廳下,翩翩起舞的華爾滋舞者。法國印象樂派代表作曲家並非只是法國人,更有捷克的楊納傑克,在虛幻濃霧中對人生進行真情剖白。讓這些偉大的作曲家,帶領我們發掘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朦朧美。 繼續閱讀 好法國:詩人夢境

浦羅歌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浦羅歌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史大林在《真理報》批評蕭士塔高維契的新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指其「低俗、粗鄙、荒唐無稽」、且批評內容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一連串的政治風波令國內的作曲家都人人自危,害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點名批評的目標。 繼續閱讀 浦羅歌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