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盧克特的《悼亡兒之歌》原作共有四百多首,都是他本人在承受哀悼親生兒子夭折的悲痛心境下所寫成的。馬勒從中選出一部分並改編成歌唱作品,和同期寫成的《盧克特的五首歌》一樣皆有五首歌曲。本曲和馬勒以往的歌曲集,例如《少年魔法號角》、《流浪青年之歌》等都有著極大的對比。 繼續閱讀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盧克特的《悼亡兒之歌》原作共有四百多首,都是他本人在承受哀悼親生兒子夭折的悲痛心境下所寫成的。馬勒從中選出一部分並改編成歌唱作品,和同期寫成的《盧克特的五首歌》一樣皆有五首歌曲。本曲和馬勒以往的歌曲集,例如《少年魔法號角》、《流浪青年之歌》等都有著極大的對比。 繼續閱讀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二○二○年對於一眾藝術工作者而言,簡直是無計可施的一年。在疫情輾轉反覆的影響下,本地音樂廳以及私人場地逼不得已取消大部分演出,令音樂家只能以網上串流或直播的形式將音樂帶給屏幕前的觀眾。對著這個無奈的情況之下,Music Lab亦因此而聚集到一班年輕音樂朋友,創造出一個屬於香港人的音樂廠牌——Ginger Muse末薑。 繼續閱讀 末薑:疫情下因禍得福 創造屬於香港人的音樂廠牌
自從《輪迴交響樂》在一九八六年發行並獲得好評後,大橋力受邀為《阿基拉》創作音樂。是次委託對芸能山城組來說無疑是一個里程碑。 繼續閱讀 芸能山城組:造就《阿基拉》的配樂傳奇
談到香港的Indie Music,一般人都會想起那些屢遭打壓的表演場地,又或者依然對Indie Music存有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然而,在筆者眼中,Indie Music往往最能體現本土文化。儘管近年「本土」已變成敏感字詞,卻依然無阻一些音樂人對其加以取材。 繼續閱讀 海島小輪——象徵香港本土的新派室樂
即使一直醉心於室內樂,黃家立認為自己行走在音樂路途上,偶爾也要做一下獨奏者。「喜歡的東西,未必是你全部的東西。雖然人總會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並不是說想做到就做到。」 繼續閱讀 黃家立:生於這城,有種責任
「身為香港人,覺得最近幾年沒有希望,情緒比較負面,不如我們做一些令市民開心的事。試問兩個無人欣賞或者無人覺得他們做演唱會的中佬竟然有能力開演唱會,香港還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 雙龍出海:可能是第一隊萬人幫拖捧紅的中佬男子組合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正如拉赫曼尼諾夫在《交響舞曲》最後所寫的一段註腳:「我感謝你,上帝。」無論一生中有何悲喜,請必緊記,那只是當下的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縱使不安和悲傷會一直陪伴著我們,但在盡頭回望時,那些努力的痕跡都將化為閃爍星光。因為人生最美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繼續閱讀 三首舞曲,一生精髓: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
一七九二年,拿破崙執意剷除歐洲專制君主和非民選統治者,因而向奧地利皇帝宣戰。身在維也納的貝多芬亦深受當時的革命氣氛感染。嚮往自由平等、敬佩法國革命的理想的他成為了拿破崙思想的追隨者。 繼續閱讀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生於漢堡富裕家庭的孟德爾遜,從小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天才兒童。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創作天賦,更在十七歲時為莎劇譜寫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今晚為大家演奏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孟德爾遜二十二歲時在歐洲旅遊期間寫成。 繼續閱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