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皮亞蘇拉?

大家對「探戈(Tango)」有甚麼印象?熱情奔放?富節奏感?

今天的音樂會將會帶領大家認識同欣賞來自阿根廷的探戈音樂,以及探戈音樂傳奇人物——阿斯托爾 · 皮亞蘇拉的故事。

生平

年份事件
1921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一座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
1924三歲時就被帶到了美國,和家人定居於紐約
1930開始學習鋼琴以及班多紐手風琴
1936重返阿根廷
1939加入了阿尼巴爾 · 特洛伊洛的樂隊,擔任了作曲以及編曲的職務
1946成立了自己第一支樂隊
1953發表為班多紐手風琴和樂隊而寫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1954到巴黎拜布朗熱深造古典音樂作曲
1958到紐約市擔任演奏家以及作曲家
1960進入高產時期
1973到意大利定居
1990於巴黎罹患中風,並結束了他的演出生涯
1992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病逝,享壽七十一歲

探戈與探戈音樂

南美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主流文化上取得成功,可能都要歸功於它對歐洲和非洲兩個「舊世界」文化領域的音樂價值的平衡融合。旋律及和聲上都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令人們對南美音樂不禁著迷;而其來自非洲富節奏感的拍子則令聽者聞歌起舞。融合了兩個大陸的音樂特色無疑令南美音樂在聽覺及感官上更上一層樓。探戈、曼波舞、恰恰舞等舞蹈音樂風格早已跨越語言和文化界限,在全球各個角落吸引了眾多觀眾。

Dalrymple, O. (1941). Music Map of South America: Music Map of South America [Map]. Musical America.

從上圖可見,南美音樂種類五花八門。受到歷史背景影響,這些音樂融合了來自美洲土著、北美居民、歐洲定居者以及非洲奴隸的流派,因此可說是集百家之大成。而基於其高度融合性,南美音樂涵蓋了多種音樂類型,當中包括巴恰達(Bachata)、昆比亞(Cumbia)、巴薩諾瓦(Bossa nova)、美倫格(Merengue)、森巴(Samba)等。

二十世紀時值美國流行文化堀起,南美音樂亦受到其影響,孕育出爵士(Jazz)、雷鬼(Reggae)、嘻哈(Hip-Hop)、搖滾(Rock)、拉丁流行(Latin Pop)等更多不同的流派。

南美文化的俵俵者:探戈

探戈是一種複雜的文化類型,當中涉及了舞蹈、音樂、詩歌、哲學、敘事和戲劇。探戈還將非洲、美洲和歐洲的文化及美學元素融合在一起。這種獨特的文化多樣性和阿根廷歷史關係密切:一八二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間,阿根廷是美洲第二大移民接受國(美國是第一、加拿大則是第三),同時來自各地的移民及其文化和傳統習俗被阿根廷社會吸收、轉變成一種全新且獨特的文化。探戈本身就象徵著對文化多樣性的接受以及納入。因此探戈不僅是一個文化象徵,更是一個加速多元文化融合的工具。

探戈舞

在一九一○年代,交誼舞的巨星威農和艾蓮 · 加素(Veron and Irene Castle)將自己的阿根廷探戈舞發揚光大。很快,這種舞蹈就成為社會上流人士的最愛。這兩位巨星的探戈舞都與一八八○年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妓院中誕生的即興探戈表演截然不同。與後來的現像相違的是,探戈舞在早期歷史中絕不是一種受人尊敬、能登大雅之堂的舞蹈。探戈源自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附近的貧民窟,這種舞蹈象徵著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大量被剝奪公民權的移民、失業人士以及各種社會低下階層。

如上文所述,探戈舞在一九一○和二○年代成為社會上流人士最愛的一種舞蹈,同時風靡至巴黎等歐洲大都會,最後更遠笈美國紐約。有見探戈熱潮持續,原本持抗拒態度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公民亦欣然接受自己的文化瑰寶。探戈旋即成為阿根廷的民族精神,除了是一種民族上的身份認同外,亦成為了包容多元文化的指標及保護傘,以及探戈音樂的表達方式。

探戈音樂

最初探戈樂隊只有小提琴、結他和笛子,後來班多紐手風琴的傳入亦成為了探戈樂隊的常見樂器。一九三○年代,探戈樂隊的標準配器包括兩枝小提琴和兩枝班多紐手風琴;後來又增加了鋼琴和低音大提琴。四○年代起,樂隊配進一步擴展,並增設更多弦樂器。但班多紐手風琴仍然維持著其核心地位,成為探戈樂隊不可或缺的一環。節奏上來說,二四拍和四四拍是探戈音樂常見的拍子記號。歌曲方面可以分為只有器樂(沒有歌唱者)或人聲。

隨著探戈舞蹈在一九一○及二○年代漸漸被大眾接受,探戈音樂亦急速發展起來。一九二五至一九五五年是探戈音樂的黃金年代(Epoca de oro)。這段期間探戈音樂蓬勃發展,傳奇歌手卡洛斯 · 葛戴爾(Carlos Gardel)功不可沒。對於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窟的人來說,他是一個完美的人:葛戴爾的錄音專輯、現場表演、廣播和電影除了幫助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級的探戈巨星外,他同時把探戈音樂從低層發揚光大、亦是探戈音樂成為文化熱潮的催化劑。不幸的是,葛戴爾於一九三五年因墜機意外去世,享年四十四歲。

然而,葛戴爾在意外死亡前遇到了一位少年。那天除了永遠改變了那位少年的生命外,他亦續承了探戈音樂的黃金年代。

班多紐手風琴(Bandoneon)

班多紐手風琴是由德國發明家海因利 · 班德(Heinrich Band)於一八四○年代時發明。班多紐手風琴的前身是一種主要用於演奏民謠的樂器,班德開發班多紐手風琴的原因主要是希望把這種樂器用於宗教及當時的流行音樂上。後來在一八七○年代,德國和意大利的移民和水手們越洋將班多紐手風琴傳入阿根廷,人們便將之融入到南美音樂之中。

所有早期班多紐手風琴都是全音階的,它們在風箱的推拉作用下以流動空氣來製造氣壓,從而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不同型號的班多紐手風琴可能有六十四至二百二十個音符。

有趣的是,雖然南美音樂隨處可見班多紐手風琴的蹤影,但過往班多紐手風琴卻主要是在德國本土製造而非阿根廷。

口琴(Harmonica)

口琴的真正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法是十八世紀時中國的笙傳到歐洲,成為了口琴的靈感來源。現今已知最早為一八二十年費得列 · 布希曼(Friedrich Buschmann)製作了口琴的原型。

口琴的金屬簧片與音符一一對應,演奏者需緊貼嘴唇,並根據所需音符左右移動。和班多紐手風琴相似,兩者都是透過流動空氣來製造氣壓來發出聲音,但口琴則是以吹氣和吸氣的方式來製造氣壓。

班多紐手風琴和口琴,本是同根生?

在聽過兩種樂器的音色後,可能大家會有疑問:為甚麼兩者所發出的聲音會如此相似?原來除了口琴之外,班多紐手風琴(及其前身)都是受笙所啟發而發明呢。除此之外,兩者都是用「自由簧(Free Reed)」的原理,以流動空氣振動簧片,從而發出聲音。因此當兩種合奏時,聲音就會變得非常融和。

除了上述原因外,原來口琴也經常代替班多紐手風琴於探戈樂團中演出呢!口琴配合探戈樂團其他樂器,亦能發出別樹一格的聲響,令探戈音樂發展出更多變化可能。

Chamamé

Chamamé是一種起源自阿根廷東北部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民間音樂流派。這種音樂是西班牙音樂形式的混合體,這些音樂形式是通過秘魯進入美洲大陸,一直傳到巴拉圭,然後到達阿根廷。除了西班牙音樂完素以外,Chamamé亦揉合了十九世紀某些中歐流行的舞蹈,當中包括華爾滋和瑪祖卡。

La Cumparsita

La Cumparsita是由一位來自烏拉圭的十九歲青年傑拉度 · 馬圖斯 · 洛迪古斯(Gerardo Matos Rodríguez)於一九一六年所寫。中文意譯為「化妝舞會」。此曲經常都會放在探戈舞會的最後演奏,用以提醒來賓:當此曲結束之時,舞會將當完結。此外,本曲經常被當作電影配樂使用,因而在探戈音樂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紐約的古典音樂與爵士樂

說到二十世紀初期的紐約,大家會聯想到甚麼?金色的百老匯招牌、身穿禮服的紳士等等,想必就是那個年代的刻板印象。

一九二四年,三歲的皮亞蘇拉舉家搬遷至美國,並於紐約渡過其孩堤時期。那時的美國紐約正是當年的音樂之都:著名古典音樂作曲家馬勒曾在此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擅長把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和藍調風格融合的美國作曲家歌舒詠於一九二四年身處紐約創作了著作《藍色狂想曲》⋯⋯皮亞蘇拉當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並接觸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為日後的作曲家之路埋下紮實根基。

雖然爵士樂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社區,但於一九二○年代前便在紐約蓬勃發展起來。歷史上第一張爵士樂唱片的錄製地點正正就是在紐約。一九二○年代中期,紐約酒吧所演奏的音樂幾乎清一色是爵士樂,可見爵士樂的受歡迎程度。

另一方面,紐約古典音樂的發展亦不遜於爵士樂。除了上文所述的馬勒之外,來自捷克的德伏扎克曾於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五年間在紐約市的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這段期間德伏扎克接觸了很多黑人音樂,例如騷靈樂。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以及自己負笈新大陸的各種回憶印象,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下了自己作品中最為有名的《第九交響曲「來自新世界」》。樂曲於同年十二月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大獲好評。除了本曲外,《第十二弦樂四重奏「美國人」》亦是於紐約期間所寫成。

皮亞蘇拉在紐約

在紐約長大的皮亞蘇拉從小飽受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等音樂熏陶,令他往後的創作風格造成很大的影響。若果當時皮亞蘇拉不是在紐約長大,新探戈亦不會出現。換個角度來說,新探戈某程度上是源自紐約的呢。

It don’t mean a thing

It don’t mean a thing是一首經典的爵士搖擺樂曲,於一九三一年由艾靈頓公爵作曲。本曲歌詞簡單易明,主要都是在表達人生沒有搖擺樂就沒有意義,『只要把你的絲絲點滴全都注入那節奏』,人生才會變得有趣。過去九十年本曲經歷過無數次的改編重唱,當中包括路易岩士唐、艾娜費茲潔拉、Lady Gaga等人,可見It don’t mean a thing的歡迎程度。

皮亞蘇拉的音樂歷程

皮亞蘇拉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著名的音樂家,亦是阿根廷探戈以及班多紐手風琴(Bandoneon)的大師。一九二一年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一座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皮亞蘇拉早於三歲時就被帶到了美國,和家人定居於紐約,六年後以九歲開之齡開始學習鋼琴以及班多紐手風琴。

皮亞蘇拉早在十三歲時就已經是一位出色的探戈管風琴演奏家,其出色的琴藝甚至獲得葛戴爾的青睞。這位當代探戈巨星邀請皮亞蘇拉加入其樂隊到美洲廵迴演出,但其父卻因年紀太小為由拒絕。然而後來葛戴爾與他的樂隊在一次空難事故中喪生,皮亞蘇拉因而躲過一劫。

皮亞蘇拉一家於一九三六年重返阿根廷,同時他開始在探戈樂隊中演出。兩年後移居至布宜諾斯艾利斯,三九年加入了阿尼巴爾 · 特洛伊洛(Anibal Troilo)的樂隊,擔任了作曲以及編曲的職務。特洛伊洛是當時一位非常著名的樂隊指揮以及班多紐手風琴樂手,這段時光無疑為皮亞蘇拉往後的作曲歷程留下了紮實的根基。

皮亞蘇拉在一九四六年成立了自己第一支樂隊,但只維持了三年。儘管皮亞蘇拉熱愛探戈,他對古典音樂及爵士樂亦抱有相當大的興趣。皮亞蘇拉於一九五三年發表為班多紐手風琴和樂隊而寫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並獲得獲得了國際好評和注目。後來他利用創作該曲目所獲得的獎學金到巴黎拜布朗熱深造古典音樂作曲。此時的他仍認為探戈音樂是種草根音樂,難登大雅之堂,更遑許將之視為純粹藝術音樂。因此皮亞蘇拉向布朗熱隱暪自己是探戈音樂家的身份,但卻被後者發現。然而布朗熱並未因此責罵或輕視皮亞蘇拉,反而鼓勵他應該善用自己精通數種音樂種類的知識及才華來改革探戈。

布朗熱的說話激勵了皮亞蘇拉,他開始融合了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特色來創作探戈音樂,正式開闢了探戈的新時代。

皮亞蘇拉於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在紐約市工作了兩年,直到一九七三年前一直在紐約擔任演奏家以及作曲家,這段時間他一直嘗試融合古典以及探戈兩種音樂類型。六○至七○年代是皮亞蘇拉的高產量時期,小至歌曲大至歌劇和管弦樂作品都是這二十年間的產物。

有鑑於祖國阿根廷的政治局勢,一九七三年皮亞蘇拉到意大利定居。這段時期憑著眾多家傳戶曉的探戈作品以及其開創性的風格,皮亞蘇拉蜚聲國際。在阿根廷,皮亞蘇拉被人民尊稱為「了不起的皮亞蘇拉」(el gran Piazzolla),成為了阿根廷的國寶、南美音樂史及文化上的重要人物。

九○年代的皮亞蘇拉身體狀況漸漸轉差。一九九○年於巴黎罹患中風,從而結束了他的演出生涯。兩年後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病逝,享壽七十一歲。

新探戈

「新探戈(Nuevo Tango)」——與傳統探戈截然不同的全新風格,是皮亞蘇拉把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現代音樂技巧放到探戈的新嘗試。例如他把色士風和電結他等樂器加入樂隊編制,並將傳統和音及旋律結構帶入了傳統探戈合奏之中,形成了一股與傳統探戈截然不同的嶄新風格,令樂曲在各方面都比傳統探戈更立體、更豐富。

除了在編制和曲色上作出改變之外,皮亞蘇拉亦在音樂中加入了類似爵士樂的即興風格。此外,他本人採用了站立式的新式手風琴演奏方法,增強樂隊演奏時的投入感以及視覺效果。總括而言,新探戈既有著古典音樂的嚴謹性,同時又包含著爵士樂的即興風格,但卻不失探戈本身的熱情風韻及節奏感。

然而由於皮亞蘇拉筆下的新探戈風格形式過於新潮,與傳統探戈大相逕庭,人們當時拒絕認可和解讀這種具革新性的探戈。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慢慢接受和理解到皮亞蘇拉音樂當中所藴含的意義,並將之視為阿根庭、甚至是南美音樂的文化瑰寶。

樂曲介紹

Adiós Nonino

Adiós Nonino是皮亞蘇拉於一九五九年十月在美國寫成的作品。中文意譯為「再見了,父親」,皮亞蘇拉透過創作此曲來悼念剛過世的父親。當時皮亞蘇拉正身處波多黎各進行講義,中途收到其父在家鄉因單車車禍而過世的消息。當時的皮亞蘇拉正陷入人生低潮,除了要面對巡迴演出的失敗以及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外,還飽受思鄉及抑鬱症的煎熬。這些負面情緒都一一反映到音樂之中,本曲一直在阿根廷僑民中非常受歡迎,因為他們都能對樂曲中對家鄉的思念產生共鳴。

Libertango

中文意譯為「自由探戈」,可說是皮亞蘇拉最為人所熟悉的作品。樂曲於一九七四年在米蘭錄音及出版,最初的配器為班多紐手風琴、小提琴、鋼琴、電子結他及低音大提琴。然而在往後的數十年間,本曲經歷了多次改編,當中包括鋼琴獨奏、大提琴獨奏、四手聯彈、不同配器的樂隊合奏、協奏曲式,甚至人聲合唱。Libertango是反影響的最佳例證:皮亞蘇拉受古典音樂及爵士樂所影響而創作出此曲,而後此曲又反過來影響上述兩種音樂。正如其名所印證,探戈是自由、無分界限的。

Oblivion

Oblivion是皮亞蘇拉於一九八二年所寫的作品,亦是新探戈其中一首代表作。一九八四年的意大利電影《亨利四世》亦曾使用此曲作為配樂,令樂曲更為人所熟悉。樂曲前半令人不安的氛圍和一般的探戈差異甚大,但在後段旋即回到探戈應有的熱情以及如歌般的旋律。和Libertango一樣,樂曲擁有眾多不同的配器版本,當中包括單簧管、色士風四重奏、雙簧管甚至是樂團。

Primavera Portena

Primavera Portena出自Estaciones Porteñas,亦即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是皮亞蘇拉於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年間所寫的一套探戈合集。樂曲的原始配器包括小提琴(或中提琴)、鋼琴、電結他、低音大提琴和班多紐手風琴。本作主要是在描述皮亞蘇拉本人對布宜諾斯艾利斯四季的不同印象,再以音樂的形式詮譯。Primavera Portena《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中的春天。就是有趣的是,在早期的時候皮亞蘇拉打算以四首獨立的歌曲發行,而非整合作一套作品。有別於著名古典作曲韋華第所寫的《四季》,本作的四季順序是:秋、冬、春、夏。

Michelangelo 70

本作充滿著爵士樂的元素:從快速的節奏到低音弦樂作拍子的承托都可得知。小提琴家費蘭度 · 蘇亞雷斯 · 柏兹(Fernando Suárez Paz)曾如此說道:「Yeites是組成探戈的重要元素,意即營造出敲擊樂的效果。這些效果所涵蓋的聲響種類非常廣闊,從蟬鳴、雨滴、鞭子甚至連警報器都可以模仿。而整首Michelangelo 70都充滿著這種技巧。」

La muerte Del Angel

La muerte Del Angel意即「天使之死」,是皮亞蘇拉於一九六○年代所寫的作品。本作是出自一系列的「天使」作品,另外還有《天使米隆加》(Milonga del Angel),亦是皮亞蘇拉的名作之一。當時正值皮亞蘇拉的黃金時期,該時期的作品都打破了傳統探戈的界限。新探戈 = 探戈 + 悲劇 + 喜劇 + 妓院,這是皮亞蘇拉定義他新方向的方程式。本曲除了加入巴洛克音樂風格外,亦加入了爵士樂的即興元素。

原文刊於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2021年網上音樂會之導賞手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