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南美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主流文化上取得成功,可能都要歸功於它對歐洲和非洲兩個「舊世界」文化領域的音樂價值的平衡融合。旋律及和聲上都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令人們對南美音樂不禁著迷。 繼續閱讀 淺談探戈與皮亞蘇拉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在巴洛克音樂百花齊放的十八世紀,年邁的巴赫以一曲《賦格的藝術》攀上賦格音樂的顛峰之作。其結構嚴謹之餘又不失理性之美,成為後世許多作曲家的學習對象兼靈感來源,當中包括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等人——貝多芬甚至將自己的一首作品名為《大賦格》,可見《賦格的藝術》影響之大。 繼續閱讀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盧克特的《悼亡兒之歌》原作共有四百多首,都是他本人在承受哀悼親生兒子夭折的悲痛心境下所寫成的。馬勒從中選出一部分並改編成歌唱作品,和同期寫成的《盧克特的五首歌》一樣皆有五首歌曲。本曲和馬勒以往的歌曲集,例如《少年魔法號角》、《流浪青年之歌》等都有著極大的對比。 繼續閱讀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一七九二年,拿破崙執意剷除歐洲專制君主和非民選統治者,因而向奧地利皇帝宣戰。身在維也納的貝多芬亦深受當時的革命氣氛感染。嚮往自由平等、敬佩法國革命的理想的他成為了拿破崙思想的追隨者。 繼續閱讀 英雄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淺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生於漢堡富裕家庭的孟德爾遜,從小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天才兒童。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創作天賦,更在十七歲時為莎劇譜寫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今晚為大家演奏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孟德爾遜二十二歲時在歐洲旅遊期間寫成。 繼續閱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