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韓德爾:生涯、歌劇與神劇

時代背景

過去一千年,經歷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後,歐洲人們的思想已然出現變化。破除舊時代的制度、抹去前人留下的封建思想、擺脫宗教勢力的束縛,各種新興風格、思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標誌著人類文明正式邁向下一個階段。

誰是韓德爾?

韓德爾一六八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生於德國哈雷,後歸化英國。韓德爾是巴洛克時期最出色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作品很多都非常有名,時至今天仍是各大歌劇院的常見曲目,例如《阿格麗皮娜》、《里奧納多》等。而歌劇中的音樂亦常被抽選出來作單獨演奏。歌劇和神劇可說是古典音樂中聲樂的兩個重要體裁。在韓德爾創作生涯的後期,他將創作重心由歌劇轉移至神劇。要細說韓德爾,就必先從他到訪義大利那段旅程說起。

韓德爾的「大時代」

要更加認識韓德爾的音樂世界,我們必須要認識當時韓德爾的時代背景。韓德爾出生於一六八五年,是距今三百年有多的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的歐洲人與廿一世紀的香港人,由服裝、繪畫、建築以至整個社會都很不同,這也導致到他們所嚮往的美感,以及他們所創作的音樂與現今我們所嚮往的有所不同。讓我們先了解十七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子吧!

精雕 · 細琢 · 巴洛克

巴洛克是指十七至十八世紀時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可應用於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不同的範疇。

和現代審美觀不同的是,巴洛克藝術以精緻、華麗見稱,原因是這種藝術風格流行的時代正是貴族和教會掌權的時代,可說是承襲了文藝復興後期在歐洲所衍生的矯飾主義。另外,和文藝復興時期所強調的莊重和理性不同,巴洛克藝術更傾向透過作品表達情緒。

將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華麗、金碧輝煌的雕刻,那就是巴洛克建築。這種風格的特別之處在於除了建築外觀有著比以往更強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以外,浮誇的裝飾亦達到了炫耀財富和權勢之目的。以倫敦市的聖保羅座堂為例,自一六七五年由著名巴洛克風格建築師雷恩爵士主導重建工作後,該座堂就已經成為了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看着那壯觀的圓形屋頂,不禁對那鬼斧神工般的輪廓感到讚嘆。有趣的是,原來香港亦有數座帶有濃厚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呢。根據政府古蹟辦事處的資料,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和西營盤舊精神病院早於二零一五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前者帶有濃厚的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後者則採用早期巴洛克式細節,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

繪畫方面,巴洛克時期的畫家追求動感。透過靜止的畫面,將動感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予觀賞者。戲劇性的構圖、艷麗的色彩運用皆令巴洛克時期的畫作看起來像是舞台表演般精彩。畫家拉圖爾在一六三五年所畫的《懺悔的抹大拉的瑪麗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畫中的光線處理非常特別,例如燃燒的燈火就是代表著基督的靈光和溫暖;無邊的黑暗則是污濁和混沌的象徵。除此之外,繪畫作品的類型亦變得更多元化。除了教堂內常見的頂棚壁畫外,肖像畫、風景畫等題材亦相當流行。今時今日年輕人最愛用的油畫風相機濾鏡,原來相似的東西在當時亦流行過呢。

俗語有云:「先敬羅衣後敬人」。巴洛克時期的服飾又是怎樣的呢?前段提到巴洛克式的建築以繁華瑰麗的裝飾為特色,巴洛克時期的服裝亦受其影響,喜歡以緞帶和蕾絲等作襯托,再配以誇張華麗的用料及色彩。大袖子蕾絲、附羽子的帽子皆是當時男裝常見的特徵,女裝的特色則是大量褶皺、蕾絲以及無數的花飾,而裙子蓬鬆得有如一層層的花瓣般。繁複的配搭、鮮艷的顏色、上乘的用料,目的都只有一個:炫富。不過,若以一身華麗的巴洛克打扮在現今香港走一趟,在被路人投以奇怪目光前,想必早已中暑昏倒了。

總括而言,當時的風氣和社會環境造就了巴洛克風格形成,華麗、浮誇就是其特色。如果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巴洛克風格,想必會有人將之形容為「土豪」吧。

巴洛克音樂?

那麼巴洛克的音樂又有何特別之處?如上文所說,這種風格是誕於一個貴族炫耀財富、權勢的年代,巴洛克音樂則自然地成為了貴族在上流社會中交際所必需的工具:華麗、歡快、且富節奏性。對於作曲家們來說,權貴就是他們的顧客,透過委約創作樂曲來謀生。除了宮廷貴族外,教會亦同時在整個巴洛克音樂創作上有著主導地位。彌撒曲、受難曲等皆是當時常見的體裁。

儘管當時音樂的對像主要都是貴族和教會兩者,巴洛克音樂仍在歷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們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體裁再加以發展,很多不同的曲式都是源自這個時期,或在這段時期更臻完善。

韓德爾與英國皇室

韓德爾在一七一零年到訪倫敦時,安妮女王正以「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女王」的名義統治著大不列顛王國。四年後安妮駕崩無嗣,根據《一七零一年王位繼承法》,所有天主教徒皆不得繼承王位。

和安妮女王血緣上最接近的人,就是喬治一世。他成為漢諾威皇室的第一位國王,亦是首位以德語為母語、且無法使用流利英語的國王。其子喬治二世於一六八三年誕於今屬德國的漢諾威。喬治二世和韓德爾是對關係很好的朋友,前者更是後者的贊助人。有說韓德爾的《彌賽亞》於一七四三年在倫敦上演時,喬治二世親臨觀賞。他聽到《哈利路亞》時,更忍不住站起身來聽呢。

 

義式歌劇在英國

一七零六年,韓德爾離開漢堡前往歌劇的發源之地——義大利。韓德爾走遍各大城市,包括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這段義大利旅程可謂是獲益良多,韓德爾在這段期發表了不少的作品,當中又以在一七零九年於威尼斯首演的義文歌劇《阿格麗皮娜》最為成功,上演次數多達二十七次。韓德爾在翌年年底前往英國渡假,並在一七一一年二月十四日在倫敦皇后劇院上演同樣為義大利文的歌劇新作《里奧納多》,結果大獲好評。從此韓德爾這個名字便深深地印在英國人的心中,同時韓德爾心中亦萌生了到英國發展事業的念頭。

發表《里奧納多》的次年,韓德爾因討厭他在漢諾威擔任宮廷樂長的職務,不久後再次前往英國渡假,自此便定居於此。韓德爾於一七一九年受邀擔任以經營義大利歌劇為目的的皇家音樂協會之會長,可見他的歌劇在當時的英國十分流行。翌年新作《拉達米斯托》上演,令韓德爾的聲威更上一層樓。

韓德爾的歌劇:劇情只是配角?

韓德爾在英國的期間,大約共創作了二十多齣歌劇,歌詞全都是以義大利文所寫成。為何義大利文的歌劇會在英國——一個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掀起熱潮?

韓德爾的歌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獨門秘技就是每次他都能找到技術高超的歌唱家為其演出。與此同時,他相當熟悉英國音樂自身獨有的特點,並將之放到作品中,例如英式作品獨有的簡潔、樸素風格。但除此之外,韓德爾亦善於以獨唱(例如詠嘆調)的形式來向觀眾傳遞角色的心境和情感。韓德爾在義遊期間,汲取了義大利風格的抒情調。細心研究韓德爾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到處都佈滿了炫技的情節。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有其特有的抒情調。角色們性格鮮明立體,令劇作更具層次。換句話說,劇情並不需要曲折離奇,只要歌劇的角色能夠帶給觀眾衝擊就可以了。這都和上文提到的巴洛克藝術特點非常相似:傾向表達強烈的情感。

藝術家們的兩難:妥協還是不屈?

儘管韓德爾的作品在倫敦大放異彩,當時的觀眾質素是一個頗為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在一個商業及庸俗化的市場中,當時劇院的觀眾都是以追求官感刺激為多。誰的歌劇有噱頭,誰就能成功。韓德爾或許是一個不入凡俗的作曲家,但試想像:為了在那個八卦和低俗品味盛行的倫敦謀生,迎合觀眾的口味便是包括韓德爾在內的作曲家們的唯一選擇。諷刺的是,觀眾們惡俗低質的口味既是音樂家的維生之物,同時又是他們的墳墓。

歌劇時代的終結

韓德爾在英國發展多年,事業看似百般順利,但實際上經已走向衰落。

一七二三年,韓德爾發表《歐特諾》,表演支出之大令皇家音樂協會出現赤字。一七二五年,兩名女高音因協會人事關係不和,繼而在舞台上大打出手。如此醜態在作曲家凱伊的作品《乞丐歌劇》中加以諷刺,令協會形象轉差。同年,協會亦因財務問題而遭解散,象徵一個光輝時代的終結。

韓德爾把自己所有積蓄都投資到劇院的歌劇預演上,然而結果卻令人慘不忍睹。禍不單行的是,威爾斯王子和其他貴族成立了一個「貴族歌劇團」,並以打敗韓德爾為目標。雙方陣營在倫敦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歌劇市場上互相競爭,最終大家都倒閉收場。種種的失敗令韓德爾身體狀況轉差,加上早前就因中風而半身癱瘓,他只好回到鄉郊療養身體。

一七四二年在柏林首演的《彌賽亞》獲得極大的成功,重振韓德爾聲譽。彌賽亞一詞意為救世主,全部共五十八節,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彌賽亞》全曲約長三小時,但韓德爾只用了二十四天就完成了總譜的創作。當他寫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曾雙膝跪地、雙掌合上道:「我看到天國的大門開了。」韓德爾向朋友說到,自己在創作本曲時多次看到天堂,上帝亦立於其面前。想必韓德爾在經歷過人生高低起跌後,透過宗教的力量把自己從泥濘中拯救出來;再以自己的才華譜寫出如此鉅作,並以謙卑、虔敬的心將之獻予上帝和世人。

浴火重生:從世俗音樂到宗教音樂

一七三七年,宣告破產的韓德爾靜養經歷中風的身體。這時期的韓德爾在心境上亦有所轉變。種種打擊令他反思更多,而奇蹟地身體狀況亦逐漸好轉,對於宗教信仰有了更深層的體會。此時韓德爾漸漸放棄通俗的歌劇,轉寫神劇。從嘩眾取寵的靡靡之樂,改為探討內在,並借之讚美上帝、感謝神賜恩典。韓德爾的神劇可以以「天籟」一詞來形容。這個時期的神劇是以英文作為歌詞,並非義大利文。同時韓德爾參考了當代作曲家常用的教會曲調,令作品更具英國韻味。韓德爾筆下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彌賽亞》等皆是膾炙人口的神劇。

韓德爾一共創作了約三十齣神劇,大家在流行文化中經常聽到的「哈利路亞」其實就是出自韓德爾筆下的《彌賽亞》。

曠世鉅作《彌賽亞》

一七四二年在柏林首演的《彌賽亞》獲得極大的成功,重振韓德爾聲譽。彌賽亞一詞意為救世主,全部共五十八節,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彌賽亞》全曲約長三小時,但韓德爾只用了二十四天就完成了總譜的創作。當他寫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曾雙膝跪地、雙掌合上道:「我看到天國的大門開了。」韓德爾向朋友說到,自己在創作本曲時多次看到天堂,上帝亦立於其面前。想必韓德爾在經歷過人生高低起跌後,透過宗教的力量把自己從泥濘中拯救出來;再以自己的才華譜寫出如此鉅作,並以謙卑、虔敬的心將之獻予上帝和世人。

只有在平靜中,方能感受到宗教信仰那雄渾、但卻溫暖人心的力量。

總論

回顧這位巴洛克時代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之一生,韓德爾絕大部分的歌劇作品都是在英國所寫,可說是除了神劇以外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音樂體裁,總作品數量多達數十齣。經歷人生低潮後,神劇更是令韓德爾達至另一巔,探討內在之餘且歌頌信仰。韓德爾的作品曠古爍今,在當時的社會掀起一股熱潮之外,時至今日仍經常演出。韓德爾的經歷彷彿是在告訴世人,失敗並非一定是負面。歌劇事業的失敗反而成為了韓德爾仰望上帝的契機,可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對「談韓德爾:生涯、歌劇與神劇」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