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死亡與少女」看舒伯特的瀕死經歷
「⋯⋯我是世上最不幸、最悽慘的一個人。想想看,這麼一個健康不再恢復,絕望之餘把任何事都搞糟的人。這麼一個把輝煌的希望捨棄,愛與友情的幸福只成為痛苦,對美的感動也即將消失的人。你不覺得這種人是既不幸又悽慘的嗎?」 繼續閱讀 從「死亡與少女」看舒伯特的瀕死經歷
「⋯⋯我是世上最不幸、最悽慘的一個人。想想看,這麼一個健康不再恢復,絕望之餘把任何事都搞糟的人。這麼一個把輝煌的希望捨棄,愛與友情的幸福只成為痛苦,對美的感動也即將消失的人。你不覺得這種人是既不幸又悽慘的嗎?」 繼續閱讀 從「死亡與少女」看舒伯特的瀕死經歷
蕭士塔高維契一生在蘇共政權下多次得獎,但亦曾經歷過兩次的譴責和封殺。在極權主義下,藝術是否需要臣服於政治絕對的操控?而藝術家的責任、在社會上又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想必這是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反思最多的問題。 繼續閱讀 自由與妥協:極權下的藝術責任
具象音樂是二十世紀音樂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創新,而它亦是電子音樂的前身。具象音樂由法國作曲家謝弗於1948年所提出。有別於傳統的音樂是以抽象的符號來向音樂演奏者傳達訊息,具象音樂則是將聲音錄製,然後直接在聲音上進行創作。 繼續閱讀 取樣音樂之誕生:由具象音樂至電子音響音樂
若說楊納傑克的《主禱文》像一幅反映出世俗化宗教哲思的抽象派油畫,而余樂詩博士的《聖則濟利亞殉道記》像一幅冷靜、客觀地描繪出公教會信仰中對堅貞與成聖的哲思的寫實派油畫,那麼杜魯夫的《安魂曲》便是一幅神聖傳統及世俗氛圍並存其中的印象派油畫:這兩種元素又非如貝多芬一作中那樣爭扎、對峙,而是彼此消融於朦朧的光影之中,同歸於一。 繼續閱讀 世俗、神聖、與歸一 · 論三「幅」以基督教為題的音樂「油畫」
這是個對安魂曲式革命性的改動,跟布拉姆斯把安魂曲式的重點由生死轉移為慰藉的做法大有不同,這是在提出一個不曾存在於此曲式、甚或基督教教義的概念 – – – 當末日來臨的時候,不論是否信徒,全人類都將得到救贖。 繼續閱讀 天國對世俗的初窺 「新式」的死亡搖籃 · 論佛瑞「小型」《安魂曲》
1812年剛完成《第七交響曲》不久的貝多芬,因身體健康之故,搬到郊外渡過酷暑。《第八交響曲》沒有《第七交響曲》的熱情激昂,但結構上亦不下於後者,用戛玉敲冰一詞來形容《第八交響曲》就最適合不過。 繼續閱讀 淺談貝多芬《第八交響曲》
當時一種新的單簧管問世,它可以發出比一般單簧管更低沉的聲音,但音色和一般單簧管無異,而且闊達三個八度。莫札特當時則為這種新單簧管寫了本協奏曲的雛形。 繼續閱讀 莫札特的天鵝之歌:《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C大調弦樂小夜曲》無疑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品感情豐富,旋律典雅優美,既抒情之餘但卻揉合了古典風格結晶,不禁令人由衷讚嘆。 繼續閱讀 談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
貝多芬一生寫下32首鋼琴奏鳴曲,其作品可分為三個主要不同時期所創作。而當中,前期的作品最廣為人知非《悲愴》和被後人名為月光的第十四首鋼琴奏鳴曲莫屬。而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悲愴》可謂早期作品中的頂峰之作。貝氏不但在其中運用了創新的寫作手法,更把自己強烈的情感融入在曲中,此作品可謂是他的寫照。 繼續閱讀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後世從《春之祭》的手稿上發現,史特拉汶斯基在過程中不斷使用不協調和弦來引起音色衝突,同時採用了很多的俄國民歌,將之變化成更詭異的樂句。也許這些怪模怪樣的旋律就是造成首演當日騷動的主因。無論如何,那些樂句的確能把盤古大陸上異教祭祀的情景帶至觀眾面前。 繼續閱讀 《春之祭》:剖析主題動機及各芭蕾舞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