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正如浦朗克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曲也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規模的樂器組合、短小的曲式,以及簡潔、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整首樂曲瀰漫著輕盈、愉悅的氣氛,卻又帶些微苦澀。 繼續閱讀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正如浦朗克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曲也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規模的樂器組合、短小的曲式,以及簡潔、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整首樂曲瀰漫著輕盈、愉悅的氣氛,卻又帶些微苦澀。 繼續閱讀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一段描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樂團悲壯的齊奏倒敘般的為此作拉開序幕,古箏獨奏緊接以強而有力的刮奏回應。緩慢的節奏、清新優美的曲調有如唐歌女在漫步歌吟,細緻描寫著楊貴妃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姿態。 繼續閱讀 中西合璧之作:《雲裳訴》
第一樂章先由弦樂展開,然後再由單簧管和樂團共同奏出激動人心的主題,主題句在第一樂章中經常出現。接下來旋律由兩支單簧管成為主角,每當其中一支單簧管奏出每句樂句最後的一個長音時,另一支單簧管便接續下一句的旋律,彼此呼應互補。 繼續閱讀 以音樂作為美食的回謝:談孟德爾頌的兩首協奏小品
在結構上,與其他協奏曲相比,三個樂章彼此之間,並沒有顯而易見的停頓,而是經由樂器巧妙連接而成,作用是為了防止觀眾鼓掌。首兩個樂章之間由巴松管連接,第二樂章結束後亦幾乎立刻轉入第三樂章。 繼續閱讀 簡論孟德爾遜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在輕柔的弦聲背景下傳來優美的笛聲,雙簧管柔和抒情的旋律緊隨其後,呈現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景色。由小提琴柔和的A弦開始,奏出詩意的愛情主題。 繼續閱讀 至死不渝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當時一種新的單簧管問世,它可以發出比一般單簧管更低沉的聲音,但音色和一般單簧管無異,而且闊達三個八度。莫札特當時則為這種新單簧管寫了本協奏曲的雛形。 繼續閱讀 莫札特的天鵝之歌:《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在六月某晴空萬里的下午,筆者有幸在維也納著名的金色大廳親眼維觀看也納愛樂樂團2015-2016樂季的第十場,也是最後一場的訂購音樂會。 繼續閱讀 從民族音樂到死與再生:維也納愛樂樂團2015-2016樂季第十場訂購音樂會感想
此段中小提琴獨奏正訴說豐富的情感,旋律也慢慢進入哈巴奈拉的風格。經過一段震音後,又再次返回輪旋主題,小提琴便急速地衝向結束。最後樂團和小提琴一齊奏出D大調主和弦。 繼續閱讀 大器晚成—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Op. 16 其實是葛利格所作的第一首大型樂曲,也是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於結構上它明顯參考了舒曼的鋼琴協奏曲,但旋律與和聲則有著極強的挪威民族音樂風格。 繼續閱讀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1802年,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由此可見,作曲家於創作此曲時正值他人生中最低落的時刻。 繼續閱讀 淺談貝多芬第三鋼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