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作為美食的回謝:談孟德爾頌的兩首協奏小品

孟德爾頌出生富貴家庭中,在年幼時已經顯露出極出色的音樂天份。除了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四處遊歷和表演的機會,還有着廣大的人脈網絡。他在1829年指揮了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馬太受難曲》(Matthew Passion – Matthäus-Passion BWV 244)後,不但讓沒落了數十年的巴赫的音樂復甦,同時也令孟德爾頌自己聲名大噪。此後,他開始四處旅遊,並在巴黎結識了李斯特(Franz Liszt),蕭邦(Frédéric Chopin)等當代浪漫派系的作曲家。1832年,孟德爾頌邀請單簧管演奏家海恩里希.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和其兒子卡爾.巴爾曼(Carl Baermann)到他在柏林的家中作客。在晚餐當中,孟德爾頌嘗了巴爾曼所做的德國餃子和芝士果餡捲後表示極其喜歡。因此孟德爾頌回應了巴爾曼的要求,先後創作了兩首為單簧管和巴塞管所寫的兩首協奏小品(Concert Pieces  op. 113 and 114 for Clarinet, Basset Horn and Piano) 作為回報。其後海恩里希.貝爾曼把後者改編為和樂團合奏的版本,並在第一樂章加入了序奏。

  1. 急板Presto

第一樂章先由弦樂展開,然後再由單簧管和樂團共同奏出激動人心的主題,主題句在第一樂章中經常出現。接下來旋律由兩支單簧管成為主角,每當其中一支單簧管奏出每句樂句最後的一個長音時,另一支單簧管便接續下一句的旋律,彼此呼‍應互補。其後音階成為旋律的主要元素,把溫和的聲音奏出,直到第一樂章的結束。第二樂章‍速度放緩,開首過後,其中一支單簧管把柔情似水的旋律吹出,另一支便一直以分解和弦作為伴奏,烘托著柔和平靜的旋律,慢慢地安靜地完結第二樂章。終曲感覺妙趣橫生,簡潔旋律伴隨著音階和對位法的應用,單簧管也和樂團增加了互動性,這些都把人帶到心境輕鬆愉快的狀態,亦令樂曲徘徊在使人舒暢的大調中。最後尾段音樂轉慢,卻突然加快‍和以大調和弦作為結束。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11月10日音樂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