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生於漢堡富裕家庭的孟德爾遜,從小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天才兒童。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創作天賦,更在十七歲時為莎劇譜寫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今晚為大家演奏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孟德爾遜二十二歲時在歐洲旅遊期間寫成。 繼續閱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後於一八七八年四月完成。當時柯提克卻認為自己無能力演奏,柴可夫斯基轉而將本曲獻給俄國著名小提琴家奧爾,但換來的評價跟幾年前的 《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一樣,形容本曲的難度為 「無法演奏」。 繼續閱讀 「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全曲基於著名小提琴大師尼可羅‧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隨想曲》裡首十二小節的主題寫成,由引子、主題及二十四段變奏組成。整首狂想曲可以分成三部分,跟鋼琴協奏曲十分相似。
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下,那時正值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年代。美國作曲家歌舒詠以把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和藍調的風格融合而聞名。 繼續閱讀 美國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
柔音雙簧管是雙簧管家族的一員,然而其體型比普通雙簧管較大,音色亦較為溫醇。源起於文藝復興晚期,但在十八世紀末卻逐漸消失,直至一個世紀後史特勞斯的《家庭交響曲》和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等才再次出現。 繼續閱讀 巴赫的《A大調柔音雙簧管協奏曲》
阿魯秋年在年輕時獲得著名亞美尼亞作曲家亞南 · 哈察都良的青睞,一直與蘇維埃政府維持合作關係,並持續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風格的音樂。 繼續閱讀 以小號奏出亞美尼亞色彩:阿魯秋年《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
開首與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樣,小提琴獨奏直接奏出哀怨的第一主題。這段小提琴的獨白,讓人好像置身在北歐極度寒泠而風日情和的大自然,細訴當時的情感。樂譜上更指定此旋律要甜美而富有感情。 繼續閱讀 令人難以忘懷的西伯遼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每一首協奏曲幾乎都是開朗活潑的樂曲,代表莫札特少年時的音樂風格,也展露其天真無邪的性格。而慢板樂章則包含一種抒情浪漫的情緒,展現莫札特天生具備豐富的情感。 繼續閱讀 天才的瑰寶 : 莫札特的第三、第四和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
雖然姚阿幸對布拉姆斯的新作表示讚嘆,但他仍然覺得小提琴的獨奏部分太過艱深,技巧需求亦過高。姚阿幸對草稿作出多項建議和修正,但布拉姆斯並未採用,反而根據自己的看法在樂曲中加入更多炫技部分。 繼續閱讀 獻給姚阿幸: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