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被遺忘的奏鳴曲

自古以來,作曲家們那些未能完成的作品——不論是草稿殘篇,如樂聖貝多芬筆下歌曲《魔王》的殘章;還是經已成型的樂章們,如莫札特筆下的《安魂曲》——總是散發著一股神祕且又神聖的氛圍。每當我們論及或是演出這些作品時,總會不自覺地帶著十二分的謹慎,時刻深怕未能忠實地面對作品,因而誤解又或錯演了他們。

亦因這一緣故,現今會談論及演出這些未能完成的作品的,似乎都來自同一小圈子——音樂學者。不過,即使是為數多麼少的一撮人,也避不過詮釋學裏的一個必然事件——爭論:他們大多都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重建出一部部「完整的」作品;然而,有一部分學者則覺得只有把作曲家在殘稿上的每一個音符不多亦不少地演奏(唱)出來才是如實的展示出作曲家的所思所想。

而提到舒伯特,相信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定是他那人稱「未完成」的《第八交響曲》,但其實舒伯特一生還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作品殘章,而將於今晚作香港首演的這鋼琴曲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被遺忘的奏鳴曲》—— 舒伯特筆下的 D. 916b(& c) —— 於 1827 年被開始創作,作曲家還沒有完成它便死去。手稿直到 1978 年才在維也納被出版,那一版本包含了兩首「獨立」的作品:殘章 D. 916b 及 D. 916c,其中後者被推斷為屬於一首隨想曲的構思。當時的編者 Brusatti 語氣強硬地寫到:「由於這些作品並不能被聯繫至任何一種格式,因此任何想要完成它的嘗試都必定是非學術性的。」

然而,在今晚所演出的版本中(J. Demus 與 R. Sölder 編),編者們成功整理出完整的奏鳴曲式。以第一樂章而言,呈示部至第 106 小節、發展部至第 126 小節,其後呈示部再現一遍,並於主題句上完結,整個樂章只被加上了兩個用作過渡以及兩個用作結尾的小節。

第三樂章亦是同理,第 205 小節至第 282 小節實為第 39 小節至第 116 小節的重覆,只是編者們將其由降 A 大調轉至 C 大調,如此便可避免於樂章結尾處創作多達七個小節,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品為舒伯特手筆的完整性。

至於今晚所採用之版本中的第二樂章,實為作曲家的 D. 900 號作品 —— c 小調的稍快版,完成於 1827 年,不論於時間上、調性上、還是情感上,都與 D. 916 b (& c) 非常吻合。

故此,總結一下,今晚的演奏將會為各位帶來 572 個由舒伯特本人於 1827 年所寫的小節,只有不多於六個由編者們創作、用於過渡以及結尾的小節。經編輯後的作品具有完整的奏鳴曲式,似乎推翻了當年 Brusatti 的論斷。而這亦再一次證明了每一次演奏(唱)音樂,就是對作用的再創造,這亦是為何於音樂會中,我們能造訪永恒的原因。

原文刊於黃學仁先生2017年7月23日《Why Wong and Friends》演奏會之場刊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