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法國:法式傳承

好法國:法式傳承

今晚的音樂會將帶領觀眾踏上尋找法國音樂的旅程。第一站先由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組曲》的「小步舞曲」為大家拉開古典音樂的序幕,在輕柔的樂風中,與拉威爾一同悼念其亡友讓.德雷福斯,當中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就像其人一樣,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充分展現其對法國文化與藝術的崇敬。第二站會帶領大家追溯法國音樂創作的靈感。包括四首由德布西、佛瑞、迪帕克和蕭頌取材自「巴拿詩派」詩作的小品,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性態度;以及一首由武滿徹取材自日本詩人瀧口修造的小品。探索過靈感來源後,將向大家展示法國音樂如何承傳印象主義。音樂會將為各位觀眾帶來德布西、梅湘、武滿徹及陳其鋼的作品,呈現時而朦朧、時而繽紛的美好意境。來到旅程最後一站,會向大家介紹經典法國音樂作品,並以德布西及佛瑞的創作為代表,重現當中的細膩情感、輕聲呼求及民族情懷,而最後音樂家窮盡一生,安息於自由世界之中。 繼續閱讀 好法國:法式傳承

隨筆 —— 聽《法庭聲明》有感

隨筆 —— 聽《法庭聲明》有感

「……於基督精神高照的社會中,金錢依然比孩童的血肉更重要。」德氏如此説到,這句話也是《法庭聲明》中唯一一句被蘭大衞賦予旋律的話。[整部作品有很大篇幅其實都是由合唱團所唱具嚴格節拍時值的宣敘調式短句組成。]由此看來,説這句話是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為過。 繼續閱讀 隨筆 —— 聽《法庭聲明》有感

甚麼才是「真 · 本土」?略評多媒體音樂劇《我城》之世界首演

甚麼才是「真 · 本土」?略評多媒體音樂劇《我城》之世界首演

本土,近年來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號,記得第一次聽見這形容詞是電視新聞主播以此形容本港某些政黨的政治取向時。自此,這詞漸漸引伸出「香港製造」的意思,例如本土意識、本土文化、本土創作等。然而其實何為本土呢?甚麼才是「香港的」呢?最近欣賞了一場由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多媒體音樂會——《我城》,及後對以上問題產生了些想法,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繼續閱讀 甚麼才是「真 · 本土」?略評多媒體音樂劇《我城》之世界首演

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把古典音樂帶到大街小巷

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把古典音樂帶到大街小巷

繁華的街道上,似乎除了匆匆忙忙的行人外,根本就沒有甚麼人事物,看來「在街角遇見」藝術——還要是正統音樂——這般韓劇劇情在這都市上演的機會真是頗為渺茫。不過,原來近年來有著不少有心人積極地把正統音樂帶進人群當中呢,指揮李易聰便是其中一人。 繼續閱讀 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把古典音樂帶到大街小巷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可見梵志登在捨棄個人救贖的過程、轉向描繪人文歷史的救贖。至結尾處那兩台定音鼓莊嚴且粗暴的齊奏根本就與《復活》無異,看來梵志登對救贖的理解依然是屬乎全民的、是不分義人與罪人的。雖然這與原曲或有不同,但坐於音樂廳裏、讓「強烈的愛充滿著我們的內心,照耀著我們的存在」時,便會明白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對錯之分。正如梵志登寫到:「因為音樂本身已解釋了一切。」 繼續閱讀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世俗、神聖、與歸一 · 論三「幅」以基督教為題的音樂「油畫」

世俗、神聖、與歸一 · 論三「幅」以基督教為題的音樂「油畫」

若說楊納傑克的《主禱文》像一幅反映出世俗化宗教哲思的抽象派油畫,而余樂詩博士的《聖則濟利亞殉道記》像一幅冷靜、客觀地描繪出公教會信仰中對堅貞與成聖的哲思的寫實派油畫,那麼杜魯夫的《安魂曲》便是一幅神聖傳統及世俗氛圍並存其中的印象派油畫:這兩種元素又非如貝多芬一作中那樣爭扎、對峙,而是彼此消融於朦朧的光影之中,同歸於一。 繼續閱讀 世俗、神聖、與歸一 · 論三「幅」以基督教為題的音樂「油畫」

天國對世俗的初窺 「新式」的死亡搖籃 · 論佛瑞「小型」《安魂曲》

天國對世俗的初窺 「新式」的死亡搖籃 · 論佛瑞「小型」《安魂曲》

這是個對安魂曲式革命性的改動,跟布拉姆斯把安魂曲式的重點由生死轉移為慰藉的做法大有不同,這是在提出一個不曾存在於此曲式、甚或基督教教義的概念 – – – 當末日來臨的時候,不論是否信徒,全人類都將得到救贖。 繼續閱讀 天國對世俗的初窺 「新式」的死亡搖籃 · 論佛瑞「小型」《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