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十八首的《愛之歌圓舞曲》是為四聲部和四手鋼琴而寫的作品,她並非布拉姆斯首個牽涉至四手聯彈的作品,例如早在作品號三十版本九,《十六首圓舞曲》(Sixteen Waltzes)就是布拉姆斯四手聯彈作品中的俵俵者(布拉姆斯甚至為該作曲改編出單人獨奏的簡化)。事實上,布拉姆斯反而更善創作四手聯彈形式的樂曲呢。
全首使用四分三拍子的本曲,創作於1868至1869年期間。在那數年間布拉姆斯專注於寫作聲樂作品,《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和《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等著名的樂曲都是在這段時間誕生。那個年代的布拉姆斯在寫作聲樂作品的技術已經達至爐火純青的境界,但是在交響曲方面卻依然一籌莫展。
和《德意志安魂曲》的沉重氣氛形成對比,《情歌圓舞曲》充滿喜悦、溫暖人心,就連對自己作品一貫嚴謹、經常作多次修改的布拉姆斯在出版樂譜時亦不禁讚嘆:「看到自己作品時會面露歡容,這還是頭一次呢。」
樂曲的首演在1870年1月5日假維也納舉行,而當時觀眾反應亦趨正面,大多都享受新作所帶來的輕鬆愉快感覺,但有人卻評論旋律上的變化有所不足。儘管如此,英國的觀眾在觀賞過倫敦首演後,對本曲讚譽有加。
《愛之歌圓舞曲》的整體整度不太快,感覺上令人聯想至舒伯特的歌曲(Lieder),但本質上卻有分別。樂曲的歌詞摘自德國詩人道瑪(Georg Friedrich Daumer)翻譯成德語的異國詩作,它們大多來自北歐和俄羅斯等地。《愛之歌圓舞曲》流露出布拉姆斯作品中罕見的歡樂愉悦情懷,和作曲家本人標誌性的悲劇音樂大廂逕庭。
錄音推薦:
1. Edith Mathis; Brigitte Fassbaender; Peter Schreier;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Karl Engel; Wolfgang Sawallisch [DG]
原文刊於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6年11月27日之音樂會場刊上。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