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孟德爾遜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孟德爾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和布魯赫 (Max Bruch) 的小提琴協奏曲並譽為德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當時孟德爾遜打算獻給他的小提琴家好友費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 ,但過程中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用整整6年時間才完成。樂曲於1845年3月13日在萊比錫首演,由大衛擔任小提琴獨奏。很多人都說,這首協奏曲包含女性的氣質,高雅優美,卻帶一點感傷。

在結構上,與其他協奏曲相比,三個樂章彼此之間,並沒有顯而易見的停頓,而是經由樂器巧妙連接而成,作用是為了防止觀眾鼓掌。首兩個樂章之間由巴松管連接,第二樂章結束後亦幾乎立刻轉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奏鳴曲式。開首的序奏仍彌漫着上樂章的哀傷。突然銅管樂和定音鼓奏出一段號角,小提琴用華麗的裝飾句多次回應,宣告進入活潑輕快的e大調第一主題。小提琴跳躍、輕巧的演奏,有時略帶調皮,令人聯想孟德爾遜早期的諧謔曲一樣嬉戲玩樂的氣氛。

之後在簡短的b大調第二主題中,小提琴奏出一連串的琶音,如第一樂章中的華彩。經過花巧的連奏,出現一個全新而莊重的副題,便返回第一主題。

曲終,在木管樂以跳奏的方式奏出第一主題作點綴,小提琴一段持久的顫音後,轉成快速的雙音斷奏,將音樂推向高潮。全體在小提琴的帶領下,以輝煌的氣勢結束。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11月10日音樂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