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龍出海:可能是第一隊萬人幫拖捧紅的中佬男子組合
「身為香港人,覺得最近幾年沒有希望,情緒比較負面,不如我們做一些令市民開心的事。試問兩個無人欣賞或者無人覺得他們做演唱會的中佬竟然有能力開演唱會,香港還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 雙龍出海:可能是第一隊萬人幫拖捧紅的中佬男子組合
「身為香港人,覺得最近幾年沒有希望,情緒比較負面,不如我們做一些令市民開心的事。試問兩個無人欣賞或者無人覺得他們做演唱會的中佬竟然有能力開演唱會,香港還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 雙龍出海:可能是第一隊萬人幫拖捧紅的中佬男子組合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後於一八七八年四月完成。當時柯提克卻認為自己無能力演奏,柴可夫斯基轉而將本曲獻給俄國著名小提琴家奧爾,但換來的評價跟幾年前的 《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一樣,形容本曲的難度為 「無法演奏」。 繼續閱讀 「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套優秀的動畫電影必須具備適合作品本身的配樂,就像宮崎駿的動畫遇上久石讓的音樂,才能締造一套又一套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筆者跟大家一樣,在童年時欣賞《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龍貓》等動畫電影,以上的配樂已經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繼續閱讀 一起走過的童年回憶——細味久石讓之動畫電影配樂
音樂轉入如歌的行板,首先由鋼琴歌唱全新的旋律,是拉赫曼尼諾夫將原本主題的音程顛倒,再配以新的節奏來編寫。它深深印有「俄氏浪漫」的烙印,扣人心弦的音樂包含著浪漫激情的靈魂。當弦樂重復演奏這段旋律,隨即令樂曲昇華至另一境界,給予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繼續閱讀 魔術師的二十四枝畫筆: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兩位鋼琴家反覆彈奏,諷刺學生如例行公事般苦練沉悶的音階,像一部鋼琴機器,重視技巧而忽視音樂內涵。 繼續閱讀 動物園狂想曲:聖桑《動物狂歡節》
從技巧層面上,演奏這首D大調奏鳴曲比較困難,其結構採用複雜的對位手法,使用許多不和諧的屬七和弦,頗多地方也需要獨奏者快速彈奏,但整體旋律卻散發高雅而成熟的風格。 繼續閱讀 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起初孟德爾遜構思的是一首清唱劇,但最後他創作三首交響序曲以及九首清唱劇的樂章,結合一首被他稱為“交響清唱劇”的作品。樂曲主要以聖咏《齊來謝主》為素材,而歌詞則取自《古騰堡聖經》,乃是發明活字印刷術後的第一本印刷書籍。 繼續閱讀 讚美上帝之詩:孟德爾遜 《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頌歌」》
《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是海頓的早期作品,大約於1761至1765年完成。他在艾斯特赫茲家族的樂團工作,認識當時其好友兼樂團首席大提琴家—懷格,此曲是為他而創作。《雙中提琴協奏曲》是泰勒曼其中一首視中提琴為獨奏樂器的作品。他十分重視中提琴,在創作上經常運用它雄厚的聲音,提升它在樂團的地位。 繼續閱讀 略論六首巴洛克與古典小品(二)
開首與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樣,小提琴獨奏直接奏出哀怨的第一主題。這段小提琴的獨白,讓人好像置身在北歐極度寒泠而風日情和的大自然,細訴當時的情感。樂譜上更指定此旋律要甜美而富有感情。 繼續閱讀 令人難以忘懷的西伯遼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每一首協奏曲幾乎都是開朗活潑的樂曲,代表莫札特少年時的音樂風格,也展露其天真無邪的性格。而慢板樂章則包含一種抒情浪漫的情緒,展現莫札特天生具備豐富的情感。 繼續閱讀 天才的瑰寶 : 莫札特的第三、第四和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