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莎士比亞最著名以被最多人所引用的劇本,《哈姆雷特》(Hamlet)絕對是其中之一。故事講述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哈姆雷特》和《馬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以及《奧賽羅》(Otello)被後人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早在1876年柴可夫斯基就有意為這齣悲劇《哈姆雷特》創作樂曲,並打算將音樂分為三個部分以講述故事不同的部分。但進度卻很慢,最終不了了之,直到1888年創作《哈姆雷特》的契機才再次出現在柴可夫斯基的身邊。當時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The Mariinsky Theatre at St Petersburg)將會演出《哈姆雷特》,演員吉特利(Lucien Guitry)受普利列札娃公主(Grand Duchess Maria Pavlova of Russia)之命,委託柴可夫斯基為此劇譜寫間奏曲(incidental music)。
不幸的是演出計劃遭到擱置,但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最終柴可夫斯基決定重用素材,同時將之改為序曲,保留對劇中人物的刻畫,刪去劇情的發展,《哈姆雷特》幻想序曲(Hamlet Overture-Fantasia)就是如此誕生。柴可夫斯基將之獻給挪威作曲家愛德華 · 葛利格(Edvard Grieg)。有趣的是,柴可夫斯基其他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作品,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Overture-Fantasia)、《暴風雨》(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after Shakespeare)皆有如此安排:著墨描寫角色,較少講述劇情。
一貫柴可夫斯基的風格,《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熱情澎湃、而經常被人拿來和同期創作的《第五交響曲》作比較。事實上,《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的首演於1888年11月24日聖彼得堡舉行,正是《第五交響曲》首演的一週後,兩場首演皆是由柴可夫斯基本人指揮。可惜《哈姆雷特》幻想序曲首演後的反應和《第五交響曲》的反應有著差天共地的分別,當時的觀眾並不太喜歡這首佔用了柴可夫斯基接近十二年時光的新作。不過時至今日,《哈姆雷特》幻想序曲卻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亦因其濃厚的俄國音樂風格而成為了柴可夫斯基的其中一首代表作。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4月14日音樂會之場刊上。
錄音推薦:
1.Leonard 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ony]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