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與史密遜、羅密歐與茱麗葉

自從1830年《幻想交響曲》首演大獲成功後,白遼士便一夜成名,往後的十年間所創作的都是流芳百世的作品。也許是1838年歌劇處女作《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首演反應不佳,白遼士堅稱《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交響戲劇,而非清唱劇或音樂劇。

據白遼士本人說,此曲是獻給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二人的關係要追溯到1838年白遼士的《意大利的哈羅德》(Harold en Italie)其中一場演出,演出後帕格尼尼給了白遼士二萬法國法郎(當時法國的貨幣),這筆突如其來的資金直接促成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誕生,同時救了白遼士一命。當時白遼士可謂是足襟見肘,只靠報社的採訪收入來維持生計,然而白遼士極之討厭這樣,因為實在是佔用了他太多創作的時間。遺憾的是,帕格尼尼未能欣賞此作便去世。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基於莎士比亞的同名話劇來創作。1827年白遼士在觀賞完英國劇團演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後,便打算以音樂譜寫出羅密歐茱麗葉兩人這段悲劇之戀。順帶一提,促使白遼士譜寫《幻想交響曲》的史密遜(Harriet Smithson,上圖)當時亦有參與演出,而角色正正就是茱麗葉。換句話說若果當初沒有這位愛爾蘭演員,我們今天也許不會欣賞到《幻想交響曲》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兩首堪稱白遼士代表性的作品。據創作歌詞的德尚所說,他和白遼士二人曾為1827-28的樂季創作出一首以此劇為題的交響曲,但因為種種原因而被迫擱置創作。

當中最著名的部過於是<愛之景>,它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第二部中的主幹。<愛之景>不僅使白遼士本人深感自豪,就連所有聽過《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人都對此段讚嘆不已 –– 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更認為它「無疑是世上最完美無瑕的作品」。學者至今對<愛之景>的本質依然未有定論:究竟白遼士譜寫這段動人慢板時,是意圖詳細敍說莎劇原著中的露台一幕、抑或是嘗試編寫不受任何音樂以外事物所羈絆的純音樂?可以肯定的是,白遼士不但把《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細膩劇情刻畫得栩栩如生,更在樂曲當中注入了他深切的情感以表達關於初戀的種種,使音樂富有非凡的感染力。

首演於1839年末於巴黎舉行,共演了三場。作曲家華格納亦有觀看演出,此作對他後來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亦有一定的影響。基於當時的反饋,白遼士對《羅密歐與茱麗葉》作出若干程度的修改。而修正版以及外地首演則是1846年於維也納舉行,而總譜則在翌年出版。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4月14日音樂會之場刊上。

 

錄音推薦:

1. Sir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LSO Live]

古斯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