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本曲的部分靈感來自魏倫的詩篇,創作上亦深受其象徵主義影響。此闕作品充滿著德布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例如五度的動機、各種的七和弦等,種種元素都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十分相似。 繼續閱讀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本曲的部分靈感來自魏倫的詩篇,創作上亦深受其象徵主義影響。此闕作品充滿著德布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例如五度的動機、各種的七和弦等,種種元素都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十分相似。 繼續閱讀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悲愴,意指傷心、哀痛。人生也許不如意,面對命運殘酷的洗禮,是低頭妥協,還是決不屈服?貝多芬在此曲告訴世人他的選擇:絕不屈服。 繼續閱讀 悲愴,但絕不低頭:貝多芬《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人稱《被遺忘的奏嗚曲》—— 舒伯特筆下的 D. 916b (& c) —— 於 1827 年被開始創作,作曲家還沒有完成它便死去。手稿直到 1978 年才在維也納被出版,那一版本包含了兩首「獨立」的作品:殘章 D. 916b 及 D. 916c,其中後者被推斷為屬於一首隨想曲的構思。 繼續閱讀 舒伯特被遺忘的奏鳴曲
從技巧層面上,演奏這首D大調奏鳴曲比較困難,其結構採用複雜的對位手法,使用許多不和諧的屬七和弦,頗多地方也需要獨奏者快速彈奏,但整體旋律卻散發高雅而成熟的風格。 繼續閱讀 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1886年,著名小提琴和作曲家易沙意舉行婚禮,作為好友的法朗克譜成了人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的小提琴奏鳴曲獻給這好友作為結婚的禮物。 繼續閱讀 理性中的浪漫- 法朗克致好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阿魯秋年在年輕時獲得著名亞美尼亞作曲家亞南 · 哈察都良的青睞,一直與蘇維埃政府維持合作關係,並持續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風格的音樂。 繼續閱讀 以小號奏出亞美尼亞色彩:阿魯秋年《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
有趣的是,兩人一生素未正式謀面,只在書信上作來往。雖然如此,梅克夫人每年為柴可夫斯基所提供的資金除了足以解決他的日常支出以外,最重要的是這筆龐大的金額可以令柴可夫斯基無憂無慮、全心全意地創作音樂。 繼續閱讀 《e小調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起初孟德爾遜構思的是一首清唱劇,但最後他創作三首交響序曲以及九首清唱劇的樂章,結合一首被他稱為“交響清唱劇”的作品。樂曲主要以聖咏《齊來謝主》為素材,而歌詞則取自《古騰堡聖經》,乃是發明活字印刷術後的第一本印刷書籍。 繼續閱讀 讚美上帝之詩:孟德爾遜 《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頌歌」》
莫札特可謂是影響柴可夫斯基最深遠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0的前後數年創作了不少具有巴洛克和古典風格的作品,和柴氏一貫的浪漫熱情風格大相逕庭。 繼續閱讀 致莫札特: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
《波希米亞人》的時代背景設定於1830年代,描述了四位住在法國巴黎、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的窮潦生活,以及當中兩段最動人、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繼續閱讀 簡論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