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在極權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有甚麼事情發生。在《e小調第十交響曲》中我不曾找到一絲的喜悅或解脫,儘管史大林已經死亡,但蕭士塔高維契心中的恐懼仍舊揮之不去。」 繼續閱讀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在極權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有甚麼事情發生。在《e小調第十交響曲》中我不曾找到一絲的喜悅或解脫,儘管史大林已經死亡,但蕭士塔高維契心中的恐懼仍舊揮之不去。」 繼續閱讀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蕭士塔高維契一生在蘇共政權下多次得獎,但亦曾經歷過兩次的譴責和封殺。在極權主義下,藝術是否需要臣服於政治絕對的操控?而藝術家的責任、在社會上又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想必這是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反思最多的問題。 繼續閱讀 自由與妥協:極權下的藝術責任
科拉斯布勒尼翁其實是一本由法國作家羅曼所著的小說。前蘇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於1936年將之改篇為一齣歌劇。而《節日序曲》則是蕭氏於1947年為慶祝俄國十月革命30週年紀念而寫的一首序曲。旋律輕快優美,是一首「讚頌」蘇埃維政府之偉大,充滿喜悅的作品。 繼續閱讀 細說俄羅斯序曲(一)
列寧格勒的首演被延遲到1942年8月9日才能舉行。原因是在納粹德軍的猛攻下,列寧格勒已經變成人間煉獄,無數的屍體堆積在街道上,大多數都是失溫和餓死。而當時的列寧格勒電台交響樂團只得15人生還,其他人都已經在抵抗德軍的戰鬥下壯烈犧牲。 繼續閱讀 致我的故土、列寧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