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失聰,這無疑是命運安排的一個玩笑。
路德維希.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的德國誕生,是宮庭樂師約翰之子。在父親嚴厲的督促下,年少的貝多芬被逼長時間地練習鋼琴,同時會被酗酒的父親毒打一頓。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貝多芬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份:十一歲時出版第一首作品、十三歲時擔任宮廷樂團的古鍵琴手、十七歲時獲資助讓他到維也納隨莫扎特學藝,然而當時因母親病危,因此在維也納逗留不到兩星期便隨即回到家鄉波恩。母親逝世後,貝多芬負起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一七八二年,貝多芬拜海頓為師,並隨他到維也納學習。雖然海頓給貝多芬上課的日子只有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但直到貝多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與世長辭為止,他都長居於維也納。
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二年是貝多芬事業上的全盛時期。除了作曲家外,他亦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到處演出。然而這時他卻發現自己的聽力在不斷下降。一八一二年的貝多芬進入創作上的低產期,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亦要承受財政和感情多方面的壓力。一八一九年貝多芬變為全聾,日常生活對話出現困難,更枉論創作和指揮樂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在一八零七年至一八零八年間完成,與《F大調第六交響曲》一同問世。兩闕作品於一八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維也納首演,然而當時的反應並不熱烈。人們普遍認為貝多芬交響曲的風格過於前衛,同時亦太深奧。從當時的角度來看,《第五交響曲》的確是首頗為創新的作品,例如它是史上第一首用到短笛、低音巴松管以及長號的交響曲。貝多芬將《第五交響曲》題獻給他的兩位贊助者,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第五交響曲》是最廣為人知的古典音樂作品,其元素在流行文化中被多次改編和引用。除了其他流派的音樂外,《第五交響曲》亦經常出現在電影和電視裡。法國作曲家白遼士曾如此形容《第五交響曲》:「在交響曲中他以樂韻呈現了自己的個人感受。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景像,還有激情的爆發。」
關於《第五交響曲》開首的四個「登登登櫈」動機,其源由一直眾說紛云。有說是「命運在敲門」,亦有說是來自維也納林間樹上歌唱的一隻鳥,同時有人認為是取材自海頓的《第八十八交響曲》。但無論如何,開首的四個音符已經成為《第五交響曲》最標誌性的動機。
c小調的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開首的四個分符為第一主題,各樂器不停摸仿此一動機。隨著法國號奏出降E大調的過渡樂句,樂曲進入第二主題。降E大調的第二主題較柔弱,然而第一主題的四音符動機亦隱約地出現。第二樂章為降A大調,雙主題變奏曲式。優雅的第一主題由中提琴和大提琴一同呈現,第二主題則由單簧管、巴松管、和弦樂的三連音琶音組成。諧謔曲的第三樂章同為c小調,三部曲式。此樂章聽起來相當沉重,第三樂章中反復出現的三長一短音型則敎人回想到第一樂章那動機,但在這裏,音樂顯得較為沉重與莊嚴,又跟那上升的音階互相交替出現,最後音樂中的張力在終樂章開首一併爆發出來。終樂章以激昂的樂句抹去過往的陰鬱,上行的音楷亦標誌著慶祝勝利的歡騰。
原文刊於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2017年9月30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