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狂想曲:聖桑《動物狂歡節》

在眾多管弦樂的作品中,為數不少的樂曲善用樂器音響的效果,令觀眾較容易產生共嗚。所以,這些音樂普遍用作小孩入門的古典音樂。當中包括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彼得與狼》、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和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動物狂歡節》。

卡米爾.聖桑是一個博學多才的音樂家,除了作曲、演奏鋼琴以外,還對詩歌、文學及天文學亦甚有研究。1871年,聖桑與幾個志同道合的音樂家創立法國民族音樂協會。協會裏,音樂家們能發表自己的新作,談論各個藝術或社會議題,喚醒他們對法國音樂的關注,推動發展。聖桑亦在此環境下萌起創作《動物狂歡節》的想法。除此之外,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是其中一位聖桑頗欣賞的巴洛克音樂家,當中他曾創作一些鋼琴作品,關於描述了鳥兒歌唱嘅作品,令聖桑在腦中浮起將這種做法套入新作的想法。

這首「動物園狂想曲」於1886年狂歡節(Mardi Gras) 中的私人音樂會創作,當時聖桑先後到布拉格、奧地利到處演奏。與此同時,他的大提琴好友魯布克(Charles Lebouc)委託他為音樂會編寫新作。樂曲由十四個樂章組成,以多個動物的標題為樂章命名,有助孩子在欣賞音樂時,容易將樂器與不同的角色聯繫起來,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它採用簡單的樂團編制,規模屬於室樂小組,由雙鋼琴為主導,配以長笛、單簧管、木琴、玻璃琴及各種弦樂樂器。可是現在玻璃琴比較罕有,通常選用鐵片琴為替代品。

雖然這些「動物」在聖桑的筆下描寫得栩栩如生,但戲謔的樂句中含有不少諷刺成分,對象竟是當時部分著名的音樂家,或是一些社會現況。為了不讓他的朋友引起誤會,有損自己的名氣,除了《天鵝》樂章之外,作曲家嚴禁出版其他樂章,直至聖桑1921年去世,於1922年2月25日才獲得首演。

 

I:序曲及獅子進行曲

開首由雙鋼琴彈奏序曲,揭開序幕,獅子進行曲隨即響起,由鋼琴及弦樂奏出,表示有萬獸之王之稱的獅子帶領其他動物進入狂歡節。低音弦樂中的八度半音音階,表達獅子的咆哮,這段旋律亦會與鋼琴輪流演奏。

II:公雞和母雞

鋼琴的高音部分擔當公雞的角色,而單簧管則代表母雞。弦樂伴奏的重複音表達雞仔們爭相啄食,間中一些裝飾音作點綴,十分熱鬧。

III:野驢

這首曲子原本被稱為《急馳的動物》,後來被改為《野驢》。它主要以兩部鋼琴演奏上下行的音階,描寫驢子在寬闊的草原上奔跑。樂句中快速流動的音符,兩位鋼琴家需要一氣呵成地演奏,挑戰他們對音階是否純熟。

IV:烏龜

這樂章以慢板開始,跟前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弦樂緩慢的主題彷彿代表氣定神閒的烏龜正在爬行,在細心聆聽下,發現它竟然是放慢速度的肯肯舞旋律。旋律取自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的歌劇《天堂與地獄》(Orphée aux enfers)。

V:大象

一個樂團中的樂器能代表大象笨拙的身軀,非低音大提琴莫屬。首先在白遼士所作的《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中,奏出《妖精之舞》(Ballet des sylphes)的旋律,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的詼諧曲亦隨後出現。以上都是輕鬆愉快的音樂,卻被作者拿來形容龐大溫順的大象,而低音大提琴的聲音給予一種親切的感覺。

VI:袋鼠

兩部鋼琴交替演奏附有裝飾音的樂句,3/4與4/4的節奏亦常常轉換,表現袋鼠靈活跳動的姿態。

VII:水族館

《水族館》是作品其中一個優美的樂章,開首鋼琴們彈奏緩慢的琶音,描繪魚缸中流動的水,加上鋼片琴通透的聲音,帶領聽眾進入魔幻的水底世界。長笛和弦樂則刻畫悠遊自在的魚水中漫游。

VIII:長耳朵的動物

這是全曲最短的樂章,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交替演奏怪異的樂句,由高八度的E跳至G弦,好像驢子的叫聲。

IX:森林深處的布穀鳥

雙鋼琴以安祥的和弦作伴奏,單簧管便好像躲在清幽的森林裏,吹奏布穀鳥的啼聲,打破寧靜。

X:大鳥籠

在弦樂的震音營造森林的背景下,長笛演奏快速的音階性樂句,模仿雀鳥正在飛翔,中段鋼琴奏出的顫音則代表鳥籠中小鳥的叫聲長笛。最後,長笛奏出漸細的上行式音階,寂靜下結束。

XI:鋼琴家

所有學習鋼琴的人必會經過練習徹爾尼(Carl Czerny)練習曲的階段,於是聖桑引用其中一首練習曲為素材,兩位鋼琴家反覆彈奏,諷刺學生如例行公事般苦練沉悶的音階,像一部鋼琴機器,重視技巧而忽視音樂內涵。

XII:化石

今次聖桑選用自己的《骷髏之舞》(Dance Macabre),由鋼琴及鋼片琴奏出其主題,鋼片琴模仿吱咯、吱咯的聲音,刻畫出骷髏跳舞的場面。接著出現法國民謠《小星星》的片段,以及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歌劇《賽維爾理髮師》(Le Barbier de Séville)中的詠嘆調。

XIII:天鵝

《天鵝》是全曲中最著名的樂章,曾被改編為多個版本,如鋼琴、小提琴和長笛獨奏曲等,原曲為大提琴獨奏曲。鋼琴家們緩慢的琶音伴奏,表達清澈的湖水。接着大提琴優美的旋律描寫着天鵝剛浮出水面,展現高貴的姿態。樂句間的起伏,彷彿展現優雅的天鵝展開翅膀、轉身的情景。

XIV:終曲

最終樂章是一個全曲的總結,開首返回樂曲的序曲旋律,跟著之前曾出現的動物影子也重現,大家一起歡樂地慶祝狂歡節,在興高采烈的氣氛下奔向結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