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有個習慣,那就是他喜歡在夏天離開維也納,到別處地方渡假作曲。1884年,亦即是布拉姆斯完成《第三交響曲》的一年後便開始創作他最後一首交響曲:《第四交響曲》。該年的夏天布拉姆斯作品產量驚人,作品號第九十一至九十七的作品都是譜於這個時期。當時布拉姆斯在奧地利東北面的城鎮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停留,然後在八月把樂譜寄往出版商出版。在一封寄給好友夫婦的信中,布拉姆斯提到,他自己手頭上的五線譜已經不太夠用了,可見他當時正在譜寫一首大型作曲。
如此的消息在布拉姆斯的好友間傳開,大家都對這位貝多芬的傳承人的新作品期待不已,紛紛去信追問布拉姆斯有關新曲的進度。事實上,1884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只寫了兩個樂章,然後他對自己新作品的進度三緘其口,完全不向任何人透露任何詳情,甚至連克拉拉亦問不出半個字來。當時的人對新作品充滿猜測,有人認為他在創作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但直到1885年五月,布拉姆斯仍然拒絕透露新作的任何消息,然後他隨即重返米爾茨楚施拉格繼續作曲。
米爾茨楚施拉格這個地方在布拉姆斯的心中有很良好的印象,這裡氣候怡人、風景優美,而且這裡的居民十分好客,常常關照布拉姆斯。這亦是布拉姆斯連續兩年夏天選擇到米爾茨楚施拉格避暑渡假兼作曲的原因。同年八月二十九日,布拉姆斯終於向其充滿期待的友人們透露了新作的詳情:「這首作品,事實上我寫得不太順利。我擔心這首作曲的風格,亦擔心能否被大眾所接受。就如在米爾茨楚施拉格這裡出產的櫻桃一樣,味道不甜,你不會把它摘下來吃。」當時布拉姆斯其實對此作並未有太大的信心,他曾經認為這首作品擁有太強烈的巴洛克風格。不過在好幾次私人預演中,多位布拉姆斯的好友如李希特(Hans Richter)、漢斯立(Eduard Hanslick)等皆並未對此作有任何的負面評價,這樣布拉姆斯才放下心頭大石。
樂曲於1885年10月25日在麥寧根(Meiningen)宮廷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上首演,由布拉姆斯親自指揮。宮廷伯爵非常欣賞布拉姆斯的才華,所以在排練時給予布拉姆斯很大的自由度(不受限制的排練時間以及次數),因此首演非常成功,第三樂章更應現場觀眾要求演奏多次,在伯爵的鼓勵下又將首三個樂章重新演奏。
雖然在麥寧根的首演非常成功,但在維也納的演出卻不如預期。由李希特指揮的維也納首演,大慨是因為觀眾先入為主的觀念令首演不太理想。當時一位樂評家指出這首交響曲「有如謎一般」,加上此曲有不少的巴洛克風格的影子,以致觀眾不太能接受,更令《第四交響曲》有多年時間未能在維也納演奏,一直要等到接近布拉姆斯逝世、1897年的三月七日才有重新登台的機會。
布拉姆斯自1885年完成《第四交響曲》後一直都有持續對樂譜作出校正和修訂,在接受好友姚阿幸的建議後,布拉姆斯對《第四交響曲》作出了若干程度的修改,同時亦將之編為雙鋼琴演奏曲以及四手聯彈鋼琴曲。《第四交響曲》大約用了兩個夏天的時間去創作,比起《第二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的一個夏天時間長,可見《第四交響曲》是布拉姆斯比較深思熟慮的作品之一。而創作上亦比前兩首交響曲更為成熟,但同時亦更加保守。
I. 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II. 中庸的行版(Andante moderato)
III. 詼諧的快板(Allegro giocoso)
IV. 熱情有力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I. 沒有前奏的第一樂章非常寧靜。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奏出有如嘆息一般的樂句,同時中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上行琶音。木管忽然吹出富節奏性、帶有三連音的新旋律,然後大提琴與法國號奏出抒情的第二主題的第二句,再交由小提琴承接。弦樂以撥奏重現第一主題的動機,進入由木管吹出平靜而又溫和的新旋律,但卻被小號打斷。以弦樂一連串不穩定的樂句作為過渡,再由低音弦樂、木管以及法國號一起奏出充滿希望的旋律,然後同樣的旋律再由小提琴奏出。發展部以樂部開首的樂句重新呈示出第一主題。不穩定的樂句在弦樂間交織出現,木管交替在醞釀情緒,然後第一主題又再次出現,進入再現部,之前的主題動機等重新出現,最後在激烈的音樂下完結。
II. 第二樂章在法國號的帶領下開始。布拉姆斯在此樂章活用了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此樂章聽起來比首樂章更為抒情,形象化來說的話就有如秋天落葉的景象一般,美麗之餘卻又帶點憂愁。弦樂的撥奏和各種木管配合得天衣無縫,活像進行曲一般。不久小提琴奏出變形的第一主題,而低音弦樂就以撥奏作襯托。可是如此優美的樂句很快就被三連音打斷,但隨即變得柔和,大提琴充滿感情地奏出第二主題過後,中提琴奏出首主題,樂團變得更為熱情,然後弦樂以對位方式再現第二主題,最後樂章在寂靜中完結。
III. 歡欣喜慶的氣氛為第三樂章揭開序幕。第一主題充滿力量地呈現出,然後各樂器繼續演奏變形的第一主題,直至第一小提琴奏出悠揚的第二主題,三角鈴亦在此時加入演奏。不久第一主題重現,並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僅僅圍繞着第一主題來進行,然後由法國號和巴松管減慢速度,為重現第一主題作好準備,再以呈示部的方式到達第二主題。結尾由第一主題將樂團推往高潮,然後結束本樂章。
IV.《第四交響曲》之所以並人評為「富巴洛克風格的」並非沒原因。終曲以帕薩喀牙舞曲(Passacaglia Theme)作開首,同時布拉姆斯採用了巴哈清唱劇的第7曲夏康舞曲(Ciaccona from Bach’s Cantata: Nach dir, Herr, verlanget mich, BWV 150)作為結尾。悲劇的開首由一眾銅管所呈現出,而此上行的主題更往後更被變化多達三十次,最後樂章在一片風暴般的音樂中完結。第四樂章可說是布拉姆斯多年創作生涯中最為成熟的作品。極大變化的調性、時暗時明的曲風、可見布拉姆斯當時的曲式處理手法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各種變奏一點也不單調,同時亦包含了布拉姆斯的悲劇音樂元素,要說是《第四交響曲》為布拉姆斯的顛峰之作實在當之無愧,同時亦為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寫下句號。
錄音推薦:
1. Carlos Kleib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DG]
2. Riccardo Chailly: Gewandhausorchester [DECCA]
3. Christian Thielemann: Staatskapelle Dresden [DG]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