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格的《第一皮爾金組曲》

音樂史上有不少作品都是改編自戲劇。例如十八世紀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就衍生出很多的樂曲,當中包括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華格納的《浮士德序曲》等等。

十九世紀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於一八六七年發表《皮爾金》,這部在寫實當中富含諷刺和超現實情節的劇本奠定了他本人在藝壇的地位。故事分為五幕,內容源自挪威的民間傳說。皮爾金是一位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農夫,他和年老的母親奧賽相依為命。少女蘇維爾格愛著他,然而他卻搶了即將新婚的英格麗進入深山,但對感情不專一的皮爾金卻將英格麗丟在山中。

皮爾金進入深山碰到山魔王的女兒。為了逃避村民的追捕,他決定和山魔王的女兒結婚。然而,可是不久後又遺棄了她。最後,皮爾金幸運地逃離回到家鄉和蘇維爾格過了一段幸福平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魔王的女兒抱了一個畸形的孩子來找他,他嚇得跑回母親家。原本就虛弱的奧賽,在被皮爾金滔滔不絕地講著自身冒險故事之時過世。

往後,已屆中年的皮爾金到處冒險,在摩洛哥以一些非法的勾當致富,卻在阿拉伯沙漠中被艷麗的安妮特拉騙個精光。 晚年,年邁的皮爾金終於因為發現金礦而致富,又不幸地在回家的路途上遇到暴風雨,一生的財產化為烏有。回到家鄉,他碰上喬裝成年邁老人的死神,老人告訴皮爾金他是個不完整之人,不能上天堂也無法下地獄,因此要把他像鈕扣一樣融掉。皮爾金要求老人先讓他明白人生的意義,然而在求問許多人後,他發現自己一無是處,只好回去找「痴心地堅信皮爾金仍活在 她的信仰、希望和愛中」的蘇維爾格。最後,皮爾金就在蘇維爾格的懷裡隨著搖籃曲聲安詳的離世。

曾經連續三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易卜生為了將此劇改寫成音樂劇而能在舞台上演出,便委託了當年獲頒挪威政府終生奉的葛利格為其配樂。然而葛利格曾因《皮爾金》的劇情過於幻想,且過於艱深而打算婉拒委託,但想到此劇宣傳民族主義之餘、自己亦喜愛其劇本,因而接受委託。終於在一八七六年完成《皮爾金》的音樂,共二十三曲,後來葛利格從中選出八曲,編集為《第一組曲》與《第二組曲》。

《第一組曲》的四首樂曲包括:《晨歌》、《奧賽之死》、《安妮特拉之舞》以及《山魔王的大廳》。《晨歌》描寫摩洛哥清晨之美景,給予人一種全新而愉悅的感覺,此段音樂亦是葛利格音樂中最為有名的作品。《奧賽之死》以行板的速度,描述著當時母親在皮爾金懷裡逝世沉痛而悲泣的氣氛。《安妮特拉之舞》以快速的撥奏及三角鈴,描述冒充阿拉伯酋長的安妮特拉以誘人的舞蹈迷惑皮爾金,趁皮爾金神魂顛倒之際偷走他的馬匹與財物。《山魔王的大廳》是繼《晨歌》外,葛利格最為有名的作品。b小調進行曲的風格,鼓聲隆隆且漸趨強大的急促音樂來彰顯山魔宮殿的可怕。

原文刊於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2017年9月30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