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A大調柔音雙簧管協奏曲》

巴赫一生創作過很多協奏曲,當中有不少都是改編自他自己的作品。《A大調第四大鍵琴協奏曲》,該樂曲是基於巴赫在1717年至1723年間為克滕(一德國市鎮)宮廷所寫的作品而改編。但現今的主流說法都認為這首大鍵琴協奏曲原來是為柔音雙簧管所寫的。可惜的是原稿經已遺失,現今所流行的《A大調柔音雙簧管協奏曲》都是改編而來。這首協奏曲並非雙簧管演奏家的常備曲目,但其所需的演奏技巧甚至比莫札特和理察 · 史特勞斯的同類作品還要高。

柔音雙簧管是雙簧管家族的一員,然而其體型比普通雙簧管較大,音色亦較為溫醇。源起於文藝復興晚期,但在十八世紀末卻逐漸消失,直至一個世紀後史特勞斯的《家庭交響曲》和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等才再次出現。

I. A大調、二分之二拍子的首樂章輕快而優雅。斷奏的弦樂為本樂章的主要動機,柔音雙簧管獨奏加入的第一句樂句就是與之互相對應。本樂章的開首使用了巴洛克協奏曲中常見的「複奏樂段」:弦樂合奏的樂句在該樂章中不斷重複出現,並與獨奏部分交替演奏,複奏樂段的樂句就如柱子般承托著整個樂章的結構。

II. 和首樂章有著強烈對比,升f小調的第二樂章緩慢且沉實。此處巴赫採用了他喜愛的帕薩卡亞舞曲,弦樂奏出下行的半音階成為主題,而獨奏則以主題再作發展。

III. 終樂章回歸A大調,氣氛亦變得更活潑、喜樂,就好像舞曲一樣。快速的主題第一小提琴所奏出,其他弦樂皆以和弦伴奏。本樂章和首樂章一樣亦使用複奏樂段。獨奏加入後馬上呈現主題,亦比之前變得更多元化,中間加插了一連串三連音。尾段主題再次交給第一小提琴,最後和其他弦樂一起漸慢作結。

原文刊於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7年8月9日之音樂會場刊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