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意指傷心、哀痛。人生也許不如意,面對命運殘酷的洗禮,是低頭妥協,還是決不屈服?貝多芬在此曲告訴世人他的選擇:絕不屈服。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貝多芬親自將它命名為《悲愴大奏鳴曲》(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於1799年完成,是他前期作品中最亮眼的作品,也是他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當時居於維也納的貝多芬聲名大噪,多間出版商搶著把他的作品印刷出售,更有不少的贊助人支助他的生活,但在這時,命運跟他開了個大玩笑──耳疾找上了他,令其聽力開始消失。身為音樂家,失去聽力猶如失去生命,但貝多芬沒有選擇妥協,而是坦然接受挑戰;而《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猶如他寫給命運的挑戰書:我不會低頭。
此曲以c小調寫成,分為三個樂章。三個樂章均帶有濃烈的個人情感,從悲壯命運的來襲,到純潔的夢,再到向命運的宣告,以震撼人心的旋律,一步一步展示貝多芬不屈不撓的想法和信念。
I.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序奏開首的c小調和弦仿似命運的鐘聲,之後序奏主題極慢地往上推進,然後又以半音音階返回低音域。在一段柔和的旋律過後,樂曲突然以六十四分音從重板快速進入快板的第一主題。左手以震音八度不停彈奏著C音,右手則彈出萬馬奔騰般的分解和弦,上下奔馳的旋律猶如與命運糾纏不休的戰鬥。然後樂曲進入第二主題,此處氣氛稍為放緩,變得歡樂,可惜不久又被沈重的序奏主題打斷。接著樂章進入呈現部,富於流動感的g小調旋律令人感到陣陣不安。爾後樂曲回到第一主題,在一段連接段後,變為f小調的第二主題再次出現。在尾聲時序奏主題再度來襲,但第一主題強烈反擊,以此結束第一樂章。
II. 第二樂章旋律如夢似幻,與第一樂章的激昂做成強烈對比。樂章以降A 大調作為開首,伴奏後來慢慢加入。旋律雖然平靜如水,但又流露著幾分悲傷。在樂章中段,旋律以降a小調開始,再轉到E大調,之前一直隱藏的不安在此浮上水面。爾後樂章又回到平靜的第一主題,伴奏變得更加豐富,最後在一段柔和的尾聲中完結。
III. 第三樂章為迴旋曲式,c小調的第一主題跟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十分相像,輕快但流露著幾分不安。在樂章中段奏出的第三主題令人聯想起第二樂章的旋律,從而在一個樂章裡將三個樂章連在一起。爾後樂曲再回到第一主題,以C大調再次奏出第二主題和重複第一主題,在激昂的延續段過後進入尾聲。尾聲開頭柔和似水,仿如命運的惡魔細語,音域緩緩往上推進,但上到高點後旋律突然以三連音組成的和聲小調急速下滑,並以強勁的主音和弦結束全曲,似是代表貝氏給命運的最終回答:絕不妥協。
縱觀貝多芬在寫完這首奏鳴曲之後的人生,命運並沒有停止捉弄他,反而越變厲害。縱使他有幾次想過放棄,但仍然不屈不撓,咬緊牙關與命運對抗,成就後人所見到「樂聖」的傳奇。在巨大不可擋的逆境面前,也許屈服放棄是最輕鬆的,但不踏出對抗的第一步,就沒法得到想要的事物,甚至覓得新的可能性。永不言敗,是戰勝命運,通往成功的重要秘訣。
原文刊於黃學仁先生2017年7月23日《Why Wong and Friends》演奏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