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莫札特: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

莫札特可謂是影響柴可夫斯基最深遠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0的前後數年創作了不少具有巴洛克和古典風格的作品,和柴氏一貫的浪漫熱情風格大相逕庭。例如《第四管弦樂組曲「莫札特頌」》,這首作曲是為了慶祝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首演百週年所寫。而創作於1880月九月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則是向莫札特的《G大調第十三弦樂小夜曲》致敬的作品。

在給贊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提到《C大調弦樂小夜曲》本來是一首交響曲,甚至是弦樂四重奏。但最終柴可夫斯基卻以「自己已經失去創作交響曲的能力」為由,將之寫成一首小夜曲。本作是柴可夫斯基除了六首交響曲、三大芭蕾舞劇外最為著名的作品,亦是現今室樂團的常備曲目。

I. C大調,八分之六拍子。序奏始於三個強而有力的下行音符:CBA。三個快速上行音符後再導入另外三個下行音符。此為本曲的中心主題,往後亦會出現。主題以不同的樂器重現後,進入主部。第一主題由小提琴如歌地奏出,和低音弦樂以類似對話的方式來呈示。和第一主題相比起來,第二主題就要輕巧得多了。低音弦樂的撥奏和小提琴快速的演奏相映成趣。再現部轉為C大調,重覆了之前的樂句。最後序奏部分再現,以更富感情的方式完結本樂章。

II. 第二樂章是圓舞曲,四分之三拍子,且為三段曲式。和《第五交響曲》相似,柴可夫斯基選用了圓舞曲來取代古典樂派常用的小步舞曲。小提琴奏出柔和的第一主題,經過醞釀後發展成華麗的樂句,變為第一第二小提琴的炫技之處。樂章結尾以悄然的撥奏作結。

III. D大調的第三樂章亦是三段曲式,並以「悲歌」命名之。有別於首兩個樂章,本樂章色調陰沉但卻優雅依舊。本樂章以中間部為核心,主題首先由小提琴帶出,再交予中提琴和大提琴。最後速度漸慢,開首的樂句再次重現,以陰鬱的色調將樂章導往結尾,音樂消隱在一片霧霾之中。

IV. 承接著第三樂章的結尾,樂器都裝上了弱音器。小提琴以清脆的高音D悄悄地為本樂章打開序幕,令人聯想到馬勒《第一交響曲》開首的高音A。序奏和首樂章的十分相似,但卻更為抒情。主部輕快動人,小提琴以斷奏的形式奏出爽朗的第一主題。如歌的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奏出,甚具舞曲味道。和第一樂章相似的是,本樂章同樣是以一兩個主題為主軸,然後再加以發展。令人懷緬的首樂章序奏於尾段再次出現,且更加沉實和成熟。藉著第一主題來推進,樂隊再次以熱情、富活力的旋律作結。

原文刊於皇仁書院舊生弦樂團2017年7月2日音樂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