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 · 馬勒崇尚自然,其作品很多都與自然有關。《第一交響曲》的雛形為一首五樂章的交響詩,創作於1884至1888年。「巨人」這個標題是在漢堡(1892)和魏瑪(1894)首演時加上的,但數年後在柏林(1896)的演出,此標題卻連同第二樂章「百花」一併刪除。

馬勒曾經提到,刪除標題的原因是避免觀眾誤解。標題「巨人」的創作靈感來自一本馬勒年輕時喜歡的同名小說,由德國浪漫派作曲家約翰・保羅在1800至1803年之間寫成。本曲雖然是馬勒的第一首交響曲,但在編制和配器上已經十分成熟,而且亦以馬勒往後常用的四度動機作為全曲主軸。此動機被稱作「杜鵑」,顧名思義即描寫雀鳥之叫聲,展現出馬勒對大自然的熱愛。

現今版本的《第一交響曲》於1889年11月20日首演,並由馬勒本人親自指揮。儘管反應欠佳,當時觀眾對於這種後浪漫派中前衛的曲風感到十分好奇。

樂曲開首的高音A,就如晨光乍現的破曉之歌,柔弱的樂韻描寫著清晨令人屏息美景。木管扮演著被陽光喚醒的鳥蟲,舞台後方的小號就如快將蘇醒的野獸,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在清晨中呢喃細語,為寧靜平添一分熱鬧。單簧管的四度動機作引子,引領樂曲進入D大調的呈示部。大提琴奏出的主題來自馬勒的歌曲作品《流浪青年之歌》的第二樂章《今晨我走過田園》,而其他樂器則以對位法處理。發展部速度漸慢,低音鼓發出不安定的聲音,暗示大自然中的危機,但「杜鵑」動機仍保留著。一眾動機再次現身,弱音器的小號在高鳴,慢慢將樂章推向高潮。能量在一聲下猛然爆發,最終樂章在激昂的氣勢下結束。

馬勒愛徒華爾特認為,第二樂章是由馬勒修改少時聽到的舞曲而來。從樂譜上來看,的確有幾分像優美的舞蹈。本樂章中,整個樂團都浸淫在一片熱鬧氣氛之中,和往後的樂章有著強烈對比。

隨著定音鼓打響四度動機的節奏,第三樂章以低音大提琴的獨奏打開序幕。旋律來自波希米亞古老民謠《雅各兄弟》(Bruder Jakob),粵語版即《打開蚊帳》,但馬勒把它轉為小調。伴隨豎琴的撥奏,裝上弱音器的小提琴拉出浪漫而淒美的新樂句。和首樂章一樣,這段柔和的樂句其實選自馬勒的歌曲作品《流浪青年之歌》的第四樂章《情人的藍眼睛》。據說這段樂曲象徵從苦難中解脫,因此旋律才顯得如此溫柔、安詳。

終樂章以「如暴風雨般」 為指示,描述主人翁在地勢險要的環境下,冒著惡劣的天氣前進,在疲憊中燃起鬥志,與風暴迎面對抗,就如自然與人之間的角力。天氣漸趨平靜,弦樂奏出從第一樂章中發展過來的旋律,緩慢而和諧。一段陰暗的下行半音階過後,音樂爆發出來。不久銅管帶出第一主題,進入被指示為「粗暴」的部分。所有樂器變得瘋狂,圓號氣勢磅礴,奏出本樂章的主題,如同一個巨人在大地昇起。音樂轉趨平靜,第一樂章的清晨境象再現,然後再由中提琴作過渡,音樂爆發出無比的能量。馬勒眼中的大自然就是如此:既壯麗但又溫柔,充滿生機的同時又可以操控死亡。主題再次出現,但這次的出現更加宏偉、激昂。最後樂曲在一段風雨交加的音樂中,以D大調完結。

原文刊於馬勒樂團2017年6月21日音樂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