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首次接觸古典音樂都並非在華麗的音樂廳,反而是在電視或電影銀幕上。
這篇文章就為大家搜羅十首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古典音樂,讓大家好好回味。
理查 · 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968年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引用了本曲的第一部份《破曉》作為開首,讓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樂曲和電影兩者皆是受到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啟發而創作。
華格納:女武神的飛行(Wagner: Ride of the Valkyries)
想必這應該是本文章中最廣為人知的曲子了。1979年的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中的UH-1直升機飛行片段,配樂就是這首了。氣勢磅礴的音樂襯托出殘酷無情的戰爭,令這片段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當然,女武神們的旅程並未完結,往後數十年的電影都有她們的蹤影。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泰爾是位瑞士傳說中的英雄,1829年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根據德國劇作家席勒的劇作《威廉·泰爾》創作了同名歌劇,而其序曲則成名了古典音樂界中的名曲。香港亞視(已倒閉)曾以此曲作為賽馬節日的主題曲。
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Suite)
這是一首每逢聖誕節都會聽到的曲子,其實是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組曲》中的《糖果仙子之舞》(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原作劇情是基於一部叫作《胡桃鉗與老鼠王》的故事來創作。《胡桃夾子》的故事大約是這樣的: 多年前的聖誕節平安夜晚上,小女孩克拉拉得到了一份很特別的聖誕禮物:一個軍官造型的胡桃夾子。入夜後,這個胡桃夾子竟然動了起來,領導著一群玩具,和老鼠兵作戰!在危急之際,克拉拉用劍刺傷了老鼠王,勝負在一瞬間扭轉。
柴氏將之加譜了芭蕾舞音樂,成為現今所廣為大眾認識的《胡桃夾子》。除了《糖果仙子之舞》外,樂曲的其他部分亦常在流行文化中出現。
題外話,筆者曾經見過此曲還被引用到萬聖節的影片中,雖然看似有點突兀,但其實還不錯的…
普契尼:《賈尼斯基基》(Puccini: Gianni Schicchi)
出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手筆,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中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可謂無人不曉。這首詠嘆調基本上是每位女高音的必唱曲目,但同時亦出現在眾多流行文化中。例如以上的1985年英國電影《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戇豆放大假》(Mr Bean’s Holiday)、The East Village Opera Company的改編等。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創作於1934年,拉赫曼尼諾夫以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所創作的著名隨想曲《第24號隨想曲》(Caprice No.24)加以改編而成。本曲一共有24個變奏,但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就是變奏十八。1980年的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則多次引用此曲,和電影中浪漫的情節配合得天衣無縫。
巴哈:第三管弦樂組曲 BWV.1068(J.S. Bach: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原曲創作於1717-1723年,其中第二樂章被人稱為”Air on G”。於18世紀曾被改編成小提琴和鋼琴(或管風琴、其他弦樂)版本。現今兩個版本都有同樣的知名度,在流行文化中亦處處可見此曲的蹤影。除了出現在日本動畫電影《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外,1995年的犯罪電影《七宗罪》(Seven)(上)也引用了此曲。旋律和畫面上的衝突以及不和諧,更為影片增添一份味道。
歌舒詠:藍色狂想曲(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曲子的原名是《美國幻想曲》,《藍色狂想曲》是由歌舒詠在參觀完某個畫展之後所提出的。這首樂曲在當時的美國就已經很受歡迎,其融合了古典和爵士樂的風格。樂曲完成的翌年就已經售出過百萬張唱片,深深地影響了往後的藝術創作人,當中包括電影導演活地亞倫等人。而十年前風靡亞洲的日本劇集《交響情人夢》更選用了此曲作為片尾。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Sarasate: Zigeunerweisen)
《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作曲家薩拉薩蒂於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樂隊伴奏的小提琴曲,為每位小提琴家的必備曲目。在流行文化中亦被廣泛應用,除了周星馳2004年電影《功夫》以外,亦出現在由日本導演鈴木清順所執導的同名電影《流浪者之歌》中。
巴哈: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BWV.565(J.S.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本曲是巴哈最為有名的風琴作品,曾被多次改編成不同版本,而在流行文化中亦被引用過無數次。以上就是1940年迪士尼電影《幻想曲》(Fantasia)中的片段,電影主要分為七個部分,由八首古典音樂組成:主要由七部古典音樂組成:《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胡桃夾子組曲》、杜卡的《魔法師的弟子》(L’apprenti sorcier)、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龐契埃利的《時辰之舞》(Dance of the Hours)、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和舒伯特的《聖母頌》(Ave M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