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剛從布達佩斯音樂學院(Budapest Academy of Music)畢業的巴托(Béla Bartók),十分著迷於東歐地區的民族音樂。翌年他到訪匈牙利北部的城市Gerlice Puszta(現為斯洛伐克領土),展開他長達六個月的假期。在這段期間巴托受匈牙利民族音樂薰陶至深,他在書信上寫道:「新計劃來了:我決定到處蒐集這種迷人的東歐民族音樂,然後將之創作成新的樂曲。」
但《羅馬尼亞民族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並非這個時期的所寫的作品,而是創作於1915年。全曲長約七分鐘,巴托將之獻給他的一位羅馬尼亞知己好友。《羅馬尼亞民族舞曲》原曲為鋼琴獨奏,兩年後巴托為其重新編曲。由於樂曲是基於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的民族音調來創作,所以此作最初的曲名是《來自匃牙利的羅馬尼亞民族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 from Hungary)。但由於外西凡尼亞在數年後被羅馬尼亞所吞併,巴托最終將作曲名稱修改成今日的樣式。
- Bot tánc / Jocul cu bâtă (Stick Dance)
- Brâul (Sash Dance)
- Topogó / Pe loc (In One Spot)
- Bucsumí tánc / Buciumeana (Dance from Bucsum)
- Román polka / Poarga Românească (Romanian Polka)
- Aprózó / Mărunțel (Fast Dance)
樂曲可以分為六個樂章,但都是一氣呵成地演奏,樂章間並無間斷。整曲都用到多種的調式,Dorian、Aeolian、Mixolydian等皆出現在不同的樂章中。有趣的是,除了最後的樂章外,每個樂章的旋律都是來自不同地區的特有音樂,例如首個樂章就是來自現今的Ceuașu de Câmpie地區、第三樂章則是來自Sânpetru Mare,可見巴托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蒐集羅馬尼亞及其他東歐地區的民族音樂。
原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管弦樂團2017年1月24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