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法國作曲家弗朗西斯‧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是二十世紀的重要作曲家之一,是「六人組」的成員之一。他生於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師承鋼琴家里卡多‧比涅斯(Ricardo Viñes),因此結識了著名作曲家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拉威爾(Maurice Ravel)等人,亦曾經跟隨拉威爾學習作曲。在1932年應波莉雅公主波麗妮雅克夫人(Winnaretta Singer、Princesse de Polignac)所邀,他寫成了《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並於一九三二年九月五日於威尼斯的國際當代音樂協會音樂節上舉行首演。浦朗克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聯手,一同在該次演出擔任獨奏,在指揮家德斯雷·迪福(Désiré Defauw)的指揮下與斯卡拉管弦樂團一同完成首演。十三年後,他在英國與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班哲文‧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聯手再度演出該曲。

全協奏曲分為三個樂章取材包含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裡的爵士素材、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和《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

正如浦朗克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曲也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規模的樂器組合、短小的曲式,以及簡潔、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此外,結構明晰的音樂以及對木管樂器的強調也反映了當時法國音樂家,如六人組,反對華格納派等德式音樂的主張。整首樂曲瀰漫著輕盈、愉悅的氣氛,卻又帶些微苦澀。

I. 一如浦朗克經常形容自己的音樂一樣,這一樂章「愉快直接」。在d小調的調性下,樂曲整體雖然愉快,但又令人聽得幾分苦澀和怪誕。樂章在充滿威嚴的兩個和弦下打開序幕,緊接著時而上升,時而下降的音階。第一、第二鋼琴、交替奏出快活的主旋律,後期木管和弦樂也加入交替行列。不斷向上推進又落下的分解和弦,在活潑的斷音間流露著自信和樂觀。在數個重複和弦後,樂章突入中部的〈立刻轉為緩板(Le double plus lent)〉。主要由十六分音符組成,抒情的緩慢旋律讓聽眾們能夠稍作休息。爾後樂章突然回到起頭的快板速度,輝煌的管弦樂令愉快氣氛昇華到另一層次。但在回歸後不久,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帶領下,樂章突然短暫回到緩板,再過渡到最後一部份的〈十分寧靜(Très Calme)〉。樂章最後在平靜的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並數個柔和而清脆的和弦中悄然結束。

II. 降B大調的旋律令人聯想起莫札特筆下其中一首著名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a)〉。正如浦朗克所說:「在這一樂章裡,對於第一主題,我容許自己回歸到莫札特的風格去,因為我喜好他的旋律線,而且比起其他作曲家,我更喜歡他的風格。如果此樂章是以莫札特風格作為開始,那麼當第二鋼琴加入後便會大幅偏離,至我所熟悉的時期的風格。」和第一樂章相同,此樂章同樣採用了ABA曲式。如童謠般優美的展開,在第二鋼琴的加入後,旋律開始變厚,樂章主題就在兩具鋼琴所奏出的旋律間交替並緩緩向上推進。在中部的〈往前(Plus allant)〉,八分音符以及和弦的組合令旋律變得激昂和輝煌。爾後樂章再回到A段,柔和的旋律在莫札特的純真和抒情之上,增添了一份平靜,以及充滿感情的雄壯。美妙的樂章最後在徐徐上升的分解和弦,響亮的長音和清脆但又帶辛辣的第七和弦中結束。

III. 整篇樂章以迴旋曲式寫成。樂章首先以強勁的四個D大調和弦作開頭,然後第一鋼琴奏出,不斷重複的第一主題令人聯想起二十世紀時受不少西方音樂家歡迎的印度甘美蘭音樂特色。第二鋼琴隨後加入,合同編織出美麗的對比複調。樂章每進入一個段落便有一個新主題,主題之間環環相扣,兩部鋼琴所彈奏出的快速滾動音型,以及管弦樂繁花似錦的樂聲令整個樂章生機蓬勃,洋溢著無窮的精力,帶領觀眾從活潑到柔和,從抒情到熱情,穿梭在各種感情當中。雖然在中部有著一段短暫的緩慢歇息,但很快在弦樂輝煌並莊嚴的旋律奏出後回歸到閃爍且沸騰的主題去,並稍微回顧第一樂章的開頭。在最後的樂章再次重複第一樂章的主題,是十九世紀開始經常被使用的連章形式。樂章最後在數個強而有力、充滿戲劇性的d小調和弦後爽快結束。

 

原文刊於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6年11月20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