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KV. 466
奧地利作曲家沃夫岡 · 阿瑪迪斯 · 莫札特於1785年2月10日完成了他的《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 KV. 466,並於翌日在維也納首演,他本人更擔任了鋼琴獨奏。而這次演出非常成功,作曲家本人亦衷心喜歡此作,他稱這是「一首新(形式)及非常精美的協奏曲」。
我們不難看出此作、d小調、甚或所有小調於莫札特的作曲生涯裏代表著甚麼:作為作曲家第一首以小調譜寫的鋼琴協奏曲,他似乎(首次)對聽眾的想法顯得莫不關心,可説他(終於)按心中情感譜寫音樂。
這充分說明了為何貝多芬於莫札特云云鋼琴協奏曲中偏偏最敬佩此作,這甚至是他唯一寫下華彩段及會公開演奏的莫氏鋼琴協奏曲。與作曲家早期作品中那冠冕堂皇但空洞的魅力大有不同,此作以灰暗的美學觸動人心。如查爾斯 · 羅森寫到:縈繞着如同其他非凡藝術作品的傳説。
第二樂章、浪漫曲,以迴旋曲式寫成。開首鋼琴獨奏以從容不迫的速度就出抒情的主題,樂團再重複這主題。接著鋼琴彈出一句新旋律,再加上主題的後半段,形成了新的樂句,並為樂團所重複。其後一整段鋼琴擔當著首要角色,樂團只作簡單伴奏,鋼琴所彈奏出的旋律是何其的簡單,同時亦是何等的抒情,可能這才是真正的詠歎調。
在迴旋曲主題的回歸之後,音樂開始發展出一連串強烈的對比與衝突:音量的大小、調性的轉變、情感的變化,以及節奏的躍動:八分音、三連音、十六分音之間的轉移。這風暴似的中段與開首的迴旋曲主題比較,可説是第一樂章的延伸。
而樂章的結尾則回復抒情,但比開首要寬廣得多(木管部份量的加強)。綜觀整個樂章,我們彷彿能聽見貝多芬那《田園交響曲》終樂章「牧羊人的感恩歌」的精華所在。或許莫札特於他短暫的人生裏所追求的只是可以稍微傾聽下自己的心聲、忠於自己的心聲,只可惜他所身處的時代並不容許。為此,這位「花花公子」留下了如此一首抒寫心靈的悸動、爭扎,與淺嘗心願的感恩之歌。
錄音推薦
Rudolf Serkin; Claudio Abbado: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DG]
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KV. 467
莫札特共創作了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基本上由編號十九以後的都是現今音樂會常見的曲目。自莫札特於1784年受邀加入共濟會後,便創作了多首和其有關的作品,《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便是其中之一。在完成《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四週後,他便開始創作《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由開始創作到完成只用了不多於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作品的翌日莫札特便在他自己的籌款音樂會上演奏此曲,由作曲家本人擔任獨奏。
第二樂章:行板是莫札特最常被單獨演奏的樂章之一,而此樂章所影射的就是共濟會的高級會員等級。樂章由溫柔的三連音揭開序幕,裝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奏出引子。不久就由鋼琴獨奏重覆,其他弦樂則以撥弦作伴奏,有如時鐘一樣滴答作響。整個樂章都浸淫在一片抒和的氣氛之中,有如漆黑中的一點明光,既輕快但又有點含蓄,最後在輕鬆的小提琴主題帶領下進入第三樂章。
錄音推薦
Rudolf Serkin; Claudio Abbado: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DG]
原文刊於香港國際青少年愛樂 2016年6月26日之音樂會場刊上
古斯 & 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