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十月革命令當時很多俄國藝術家出國避難,浦羅高菲夫亦是其中之一。出走定居巴黎的他,忽然於1936年回流袓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蘇共政府的安排下浦羅高菲夫再次離國到南面避難,和其他前蘇聯作曲家一樣,他在戰爭期間也寫了不少的愛國作品,而《第五交響曲》則是他回歸前蘇聯後的第一首作曲,寫於1944年夏天,創作時間大約只有一個月,而這首作品更為他於1946年二度贏得史大林獎(第一次是於1943年,由他的《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獲獎)。
譜於二戰的《第五交響曲》,不禁會被人拿來和同期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作比較。不過前者沒後者聽起來那麼沉重,如作曲家本人所表示:「這是一首為自由和快樂、並具備無上的權力、純潔而高尚的精神的人們而所寫的聖詠。」
《第五交響曲》最有名的就是第二樂章,現在就讓我們細心剖析第二樂章。
世人對輕快的第二樂章有着不同的見解:有人說第二樂章聽起來有如一輛正高速駕駛的蒸氣火車,亦有人說第二樂章其實是用輕快的音樂反諷地描繪戰爭的慘況。小提琴高速地奏出一連串的八分音符,單簧管吹出引子帶入主題。更多的木管加入演奏八分音符的行列,然後鋼琴出現,重新演奏單簧管的引子。在各種樂器不斷重覆醞釀後,銅管吹出有如火車氣笛般的樂句。中段3/4拍子的部分是一段舞曲,先由單簧管吹出這段聽起來有點詭異的主題,中段經過輕快的諧謔部份後,再由單雙簧管二人重現該主題。完結後由小號慢慢推動速度,聽起來就像是列車在慢慢地加速一樣,最後機械化的開首主題重現,將樂章導向結尾。
錄音推薦
Valery Gergiev: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DE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