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英國作曲家艾爾加比其他同行業者更好運,他的新作於1899年在倫敦首演大獲成功後,愛德華 · 艾爾加在國際樂壇上旋即成為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同時亦為大英帝國揚眉吐氣。
事情要追溯到首演前的一年,1898年10月21日的一個晚上。當時艾爾加和妻子愛麗絲二人就住在英國寧靜的鄉郊地區,過著悠哉悠哉的生活。那夜艾爾加完成一整天的教琴工作後,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然後坐到鋼琴前即興地彈奏樂曲,直到一個主題引起了愛麗絲的注意。這對恩愛的夫妻便開始玩起遊戲來:艾爾加彈出這主題的各種變奏,而愛麗斯則要猜測變奏所代表的人 - 其實都只是他們兩夫婦身邊的好友們,艾爾加根據他們各人的性格而彈奏出不同的變奏。
這看似無聊的一個遊戲直接促成了艾爾加躍身國際樂壇。艾爾加將不太應該公開的變奏記下(從另一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在人背後說他人是非呢),並將之拓展成一首樂曲並為其配器,擁有14個變奏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us 36)就是如此誕生。艾爾加將之獻給那些「我用音樂繪畫出的好友們」。而在1911年的其中一場演出,艾爾加在場刊上如此寫道:
樂曲始於一片輕鬆幽默的氣氛,但在沉重的思緒下完結。每個變奏都是我(艾爾加)好友的個人肖像。基於我對主人翁個性的理解,我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法處理原主題,創作出風格各異的變奏,這亦是我將此作命名為「謎語」之故。不過嚴格來說這些變奏又稱不上是好友的肖像,因為它們只是基於我和我太太對各位的主觀認識所創作出來的。
「謎語」這一副題是艾爾加在稍後的時間才加上的。1899年6月19日首演時,正式標題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當時艾爾加將手稿交予德國指揮家李希特(Hans Richter),這位當代華格納兼布拉姆斯的權威詮譯者馬上答應會為樂曲指揮首演,而地點則在倫敦。原因是李希特本人早已嚮往到英國演出,有位英國作曲家委託他首演其作曲可謂是機會難得呢。首演大獲好評,艾爾加一夜間成為英國、甚至是歐洲大陸樂壇的熱門人物。而英國國民更是快樂到不行,因為英國一直被當時的人評為是尋找創作靈感的好地方,但並不是個培育音樂人才的好地方。《謎語變奏曲》是當時英國人的驕傲,而源由竟是作曲家和妻子的一個小遊戲,相信當時人亦未必預料到吧。
[主題] 典型的A-B-A曲式。艾爾加在1912年中提到,這個主題其實是在描述他本人的孤獨以及空虛感。
[變奏一 ‘C.A.E.’] 愛麗絲(Caroline Alice Elgar)。「這個變奏其實就是主題的延伸版本,但感覺比較浪漫以及精巧。」艾爾加在後來的筆記如此寫道。我們可以將之解讀成「愛麗絲的出現改變了艾爾加的一生」。可惜愛麗絲於1920年去世,艾爾加亦因此停止創作達12年之久。
[變奏二 ‘H.D.S-P’] 史圖爾特 · 鮑威爾(Hew David Steaurt-Powell)。「鮑威爾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而他在室樂作品方面的造詣甚高。我(小提琴手)經常和B.G.N.(大提琴手,亦即是變奏十二)以及鮑威爾演奏樂曲。」
[變奏三 ‘R.B.T’] 湯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湯森是一位年老的業餘演員。其嗓子的音程可以達到女高音的程度。」湯森經常在牛津鎮上騎著他那輛古舊的單車,鈴鈴作響。而小提琴的撥弦以及漸大的木管則是在模仿那滑稽的鈴聲。
[變奏四 ‘W.M.B.’] 貝克(William Meath Baker)。「是一位鄉村的好友,亦是位彬彬有禮的紳士兼學者。是R.B.T(變奏三)的表兄弟,Dorabella(變奏十)的叔叔,不過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貝克為人爽快率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此變奏是所有變奏中時間最短的。
[變奏五 ‘R.P.A’] 阿諾(Richard Penrose Arnold)。「詩人馬修阿諾(Matthew Arnold)之子,他是位才華洋溢的業餘鋼琴家,而且是無師自通。除了彈奏得一手好琴外,他的文化修養亦頗高,而且充滿幽默感,常常打破原本嚴肅的討論話題。」
[變奏六 ‘Ysobel’] 菲頓(Isabel Fitton)。原業餘小提琴手,卻因鎮上樂團缺少中提琴手而轉學中提琴。是艾爾加的學生之一,亦因如此這變奏中提琴樂手有很多炫技的機會。「在這變奏的開端及結尾的數個音符,其實都常見於弦樂初學者的<轉弦>練習(三粒音符分別要在中提琴的G、C、D弦上拉奏)。聽起來是一個帶點哀傷、但又浪漫的樂句。」
[變奏七 ‘Troyte’] 特落克格里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艾爾加的建築師好友。激烈的變奏在描繪他在拼命彈琴的樣子。後部分的定音鼓則在描繪有次他和艾爾加二人散步時,突如其來的雷雨。
[變奏八 ‘W.N.’] 諾伯里(Winifred Norbury)。這位女士是當時伍斯特管弦樂協會(Worcester Philharmonic Society)的一位秘書。作為全曲其中一段最為優美的變奏,實際上卻是在描繪諾伯里女士和她妹妹佛羅倫斯的居所:一幢典雅的18世紀大宅。「那幢大宅優雅得有如其主人一般。」
[變奏九 ‘Nimrod’] 獵人(Augustus Johannes Jaeger)。是全曲最為著名、亦最常被單獨演奏的一個變奏。耶格(Jaeger)在德語有“獵人”之意,而“Nimrod”一詞在《創世紀》中則意為“全能的獵人”(mighty hunter)。奧古斯托約翰納斯耶格是艾爾加的出 版商顧問兼最要好的朋友,這位德國出生的好友和愛麗絲一起陪伴艾爾加經歷過很多人生低潮。1904年艾爾加對多拉貝拉(變奏十)說:「獵人(變奏九)其實不全然是耶格的肖像,反而是一個故事。」艾爾加曾經打算放棄作曲,耶格以貝多芬為例來勉勵艾爾加:他雖然生活不如意但卻在逆境中譜寫出更多動人的音樂。耶格甚至哼出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No. 8 Pathétique)的第二樂章來激勵艾爾加。「獵人變奏的開首其實就是在暗示《悲愴》第二樂章的主題。」可惜耶格早逝於1909年,二十年後艾爾加在筆記本上寫道:「也許耶格的摰友地位已被他人所取締,但沒有人可以填補耶格在我心中所留下的空洞。」
[變奏十 ‘Dorabella’] 佩妮(Dora Penny)。一位熱愛音樂但有點口吃的女子,是艾爾加最親近的一位女性好友。
[變奏十一 ‘D.R.S.’] 辛克萊(George Robertson Sinclair)。一位非常有魄力的希福大教堂(Hereford Cathedral)的風琴師 。「不過這變奏並非屬於辛克萊本人、或者他的風琴、希福大教堂。開首的數個小節是在描繪他那形影相隨的鬥牛犬小丹(Dan),墜到河中、然後拼命划到上游陸地的景況。第五小節的後半則是代表小丹上岸後那愉快的吠叫。」
[變奏十二 ‘B.G.N’] 尼威遜(Basil G. Nevinson)。一位經常為艾爾加伴奏的業餘大提琴家,他在科學以及藝術兩方面皆有心得,亦因如此變奏的開首是一段大提琴獨奏。
[變奏十三 ‘***’ Romanza] 萊貢女士(Lady Mary Lygon)。萊貢女士乃當地音樂節的其中一位贊助人。「那三個星號其實代表著一位女士。」但與此同時,艾爾加將此變奏命名為“羅蔓莎”,增加了猜測的難度,不過人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原來在1899年春季艾爾加為此曲配器時,萊貢女士剛展開前往澳洲的海上旅程。為表思念之意,艾爾加將這變奏寫得份外抒情,同時亦引用了孟德爾遜的《風平浪靜及一帆風順序曲》(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 Overture)的旋律,生動地描繪出海上的景色。
[變奏十四 ‘E.D.U.’] 愛德華(Eduard)。即艾爾加本人。Eduard是愛德華(Edward)的德文拼法,這是愛麗絲對艾爾加開的一個小玩笑。在此變奏中,“C.A.E.”以及“Nimrod”兩個變奏皆有隱約地出現,以表這兩個人(愛麗絲和耶格)在艾爾加心中崇高的地位。「他們的存在對我的創作以及生命有著極大的影響。」1899年首演時,這變奏比我們現今所聽到的版本要短大約一百個小節。首演後一個月艾爾加和耶格商討後,決定加長這個變奏,同時增加風琴。新版的首演於同年9月13日舉行,由艾爾加本人親自指揮。
錄音推薦:
1. Sir Adrian Boult: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Warner Classics]
2. Daniel Barenboim: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ony]
3. Sir Edward Elgar: Royal Albert Hall Orchestra [Warner Classics]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