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相信是很多大提琴家的「飲歌」,因為此曲時而憂鬱時而舒暢,把大提琴手內心世界以音樂表現出來,令此曲成為當今最常演出的協奏曲之一,亦是每位大提手其中一首必須修煉的曲目。
作為艾爾加最後一首重要作品(作品號85,艾爾加大約有88首作品),《大提琴協奏曲》就像是位老人在沉鬱地思考人生。和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號61,譜於1914年)有很大的對比;我會分別以「激情」和「鬱結」去形容兩首曲目。為什麼兩首曲目會有這樣大的分別?或許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20世紀初,歐洲列強爭霸。種種原因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並於1918年結束。親歷過戰火可怕的艾爾加,或許是受到打擊,完全沒有新作品問世;加上當時他的作品已經不太入流,所以用「江郎才盡」去形容那時的艾爾加絕不過份。
幸好,這位「江郎」在1918年,大戰結束前八個月在倫敦一次扁桃腺移除手術中獲得創作《大提琴協奏曲》的靈感。試想想,以當時的科技,以及對一個61歲的高齡作曲家來說,這個手術的風險其實也不低。或許他在死亡的邊緣獲取了靈感?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只知道,手術後在醫院療養期間,他已經急不及待拿起紙筆,寫下樂曲的第一主題。不久後他和妻子離開倫敦移居到鄉郊地區繼續療養,艾爾加在這裡完成了數首室樂作品。他把《大提琴協奏曲》的草稿拿給他的大提琴好友薩蒙德(Felix Salmond)看,而他的好友則提議艾爾加將之寫為一首協奏曲。
最後,這位經歷過殘酷戰爭和高危手術的老人作曲家接納了好友的建議,在1919年春季完成了整首《大提琴協奏曲》,並於同年10月首演,由薩蒙德擔任獨奏,艾爾加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可是首演卻一塌糊塗。該音樂會除了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外,還有數首曲目,由另一名指揮寇提士(Albert Coates)帶領演出。有趣的是,這位指揮霸佔了大部分的綵排時間,最後樂團在排練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硬著頭皮演出。艾爾加的妻子更形容寇提士是一名無禮自私的混蛋。
雖然首演不如理想,但樂曲還是得到幾乎一面倒的好評。要知道,歷史上作曲家有新作品面世,通常都是被樂評人罵得體無完膚。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首演,在排練不足的情況下,仍能避過樂評家們的刻薄評語並獲得好評,實在難能可貴。當時的觀眾都形容這首鉅作為「史上最出色的大提琴協奏曲…」、「簡約但卻藏有高深的智慧…」。
樂曲有四個樂章,分別為:
I. 慢板-中板 Adagio-Moderato
II. 緩板-極快板 Lento-Allegro molto
III. 慢板 Adagio
IV. 快板-中板-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Moderato-Allegro, ma non troppo
首樂章是三部曲式,大提琴獨奏以宣敘調的形式打開序幕。開首強而有力的兩個和弦是這首作品的標誌。主旋律沉著而溫暖,中段由大提琴帶領整個樂團推上高潮,最後再由木管奏出第二主題。第二樂章由大提琴的撥奏和弦掀開序幕,中段有一小句華彩部分。旋律輕快的第二樂章仿如老人在回憶兒時情景。第三樂章感情豐富,不像第一樂章般憂愁,聽起來有點像歌劇中常見的詠嘆調。第四樂章漸趨激昂、活潑,但結尾卻比第一樂章更為傷感。
錄音推薦
雖說1919年的首演獲得正面的評價,但直到1965年,這首樂曲才真正的流行起來。這都要歸功於英國大提琴家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é),她的錄音成功引起大眾注意,成為街知巷聞的協奏曲。
1. Jacqueline Mary du Pré; Sir John Barbirolli: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EMI/Warner Classic]
2. Yo-Yo Ma; André Previ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RCA/Sony]
上圖是1920年,艾爾加正為此首作品錄音,獨奏為哈里遜(Beatrice Harrison)女士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