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悲到喜的轉化: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交響曲》

《e小調第二交響曲》,作品二十七,為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寫於一九零六至零七年。其首演於一九零八年在聖彼得堡舉行,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它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樣,為拉赫曼尼諾夫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

《第二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逐漸從悲到喜地發展。全曲充滿俄國交響曲風格,以及拉赫曼尼諾夫本人的戲劇和優美風格。

I. 第一樂章以一段緩慢的引子開始。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不停重複奏出總主題,貫徹全樂章。黑暗的第一主題逐漸形成,直到英國管的獨奏把樂章帶到奏鳴曲曲式的「愉快的急速Allegro Moderato」。不同於其優美和充滿感情的解釋,該部分的發展如暴風雨般緊張,在這裡只有第一主題和總主題有被使用。緊接的是一段E大調的概括,在此只有第二主題被概括及大覆擴張。樂章最後進入e小調的尾聲,並就此完結。

II. 此樂章以標準的詼諧曲式(ABACABA)寫成。它以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作開始,其輝煌的旋律與前一樂章形成巨大對比。法國號的首數小節旋律參考了中世紀聖詠《震怒之日》的一部份。中板的B段以優美的C大調旋律組成。在合奏的極強fortissimo和弦後,樂章急促進入C段。在此,拉赫曼尼諾夫以對位法和賦格來呈現一段不穩定及緊張的旋律。《震怒之日》的旋律在完結段再次出現,這次則由銅管和敲擊樂奏出。樂章最後在極弱弱pianississimo中結束。

III.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風格在第三樂章清楚展示了出來。《震怒之日》的旋律模式散佈在樂章的每一部分,象徵一個尋求安寧的孤獨靈魂。開首的主題先由中提琴奏出,其後小提琴加入。細膩抒情的第一主題以單簧管的優美音色呈現,伴以豐厚和音作伴。樂章的第二部分建基於全曲的總主題,其旋律令聽眾回想起第一樂章的開頭,隨後再把他們帶到C大調的高潮。經過一段回到開首主題的過渡後,第一主題再次被奏出,但這次則換成了第一小提琴,其他樂器則奏出開首主題的一些片段作伴奏。最後,樂章在寧靜中緩慢結束。

IV. 最終樂章以奏鳴曲式寫成。管弦樂團先奏出輝煌歡樂的第一主題,隨後緊接木管樂器所吹出的一段插曲。與其他俄國交響樂一樣,前數樂章的動機和主題都在最終樂章被再次奏出。第二主題奏畢,再奏出第三樂章的一段後,樂章繼而進入發展部。樂章在回到第一主題後逐漸發展,同時聽眾能夠在伴奏中聽到總主題的片段。充滿勝利感的第二主題把樂章帶至高潮,並在之後進入蓬勃的尾聲。尾聲以一段漫長的上升音階組成,整首交響樂最後在四個強烈的合奏和弦中作結。

英文原文刊於墨爾本大學工程學會管弦樂團2017年10月14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