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盧克特的《悼亡兒之歌》原作共有四百多首,都是他本人在承受哀悼親生兒子夭折的悲痛心境下所寫成的。馬勒從中選出一部分並改編成歌唱作品,和同期寫成的《盧克特的五首歌》一樣皆有五首歌曲。本曲和馬勒以往的歌曲集,例如《少年魔法號角》、《流浪青年之歌》等都有著極大的對比。 繼續閱讀 今生無緣、來世再見——馬勒的《悼亡兒之歌》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可見梵志登在捨棄個人救贖的過程、轉向描繪人文歷史的救贖。至結尾處那兩台定音鼓莊嚴且粗暴的齊奏根本就與《復活》無異,看來梵志登對救贖的理解依然是屬乎全民的、是不分義人與罪人的。雖然這與原曲或有不同,但坐於音樂廳裏、讓「強烈的愛充滿著我們的內心,照耀著我們的存在」時,便會明白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對錯之分。正如梵志登寫到:「因為音樂本身已解釋了一切。」 繼續閱讀 一版屬地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 -評梵志登與港樂之演出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悲劇預言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悲劇預言

《第六交響曲》終樂章最為人所注目的地方就是那三次的大槌敲擊聲,馬勒稱之為英雄的殞落。「在第三次大槌落下之時,就是英雄如大樹般倒地的一刻」。在創作的時候,自己的靈感真的暗示了馬勒那黑暗的未來嗎?我們無從探究,但細心剖析《第六交響曲》中的主題和動機,其實完完全全就是馬勒於1903至1907這數年間的寫照。 繼續閱讀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悲劇預言

百感交集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百感交集的馬勒《第三交響曲》

馬勒譜寫《第三交響曲》的早期構思和現今所流行的版本有著很大的分別。馬勒曾有意將之命名為「潘」,甚至依尼采的想法稱之為「快樂的科學」。但後來馬勒卻放棄了如此的想法,改為在第四樂章加入女低音獨唱。總括而言,若說《第三交響曲》只是和自然有關也未免太過概括。因為《第三交響曲》是集馬勒自身的信仰、對自然的崇尚、對生死的敬畏的一首作品。 繼續閱讀 百感交集的馬勒《第三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