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從小受印象派藝術的薰陶,善於將其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風格主要強調色彩性的和聲及音響效果,以營造樂曲的感覺及氣氛 。德布西被歸類為印象派音樂的表表者(但德布西本人卻不太喜歡,甚至對此抗拒),當中以管弦樂曲《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以及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最為聞名。
德布西曾說:「音樂的本質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具有色彩與節奏的時間」。一九零三至一九零八年可謂德布西創作生涯中的多產時期,共兩集的《意象》(Images I & II)、《版畫》(Estampes)、《孩童天地》(Children’s Corner)、《海》(La Mer)等等都創作於這個時期。
在眾多作品中,《海》為德布西贏得了「印象派」的稱號,他曾說:「《海》的音樂是非物質的。」的而且確,《海》是一首非常獨特的作品,與其將它歸類為標題音樂,倒不如說德布西借用了「海」的意象來寫作本曲。德布西並非以音樂描述海洋,而是透過獨特的音色、節奏、強弱處理,以呈現出人們對大海的印象。
《海》,副題「三首管弦樂的交響素描」分為三個樂章,其標題如下:
- 海上的黎明至中午 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
- 浪之嬉 Jeux de vagues
- 風與海之對話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有云德布西從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名作《神奈川沖浪裏》獲得靈感(見上圖)。出版於一八三二年的《神奈川沖浪裏》於十九世紀後期流傳至歐洲,描繪了船工在細小的漁船上,為了生存而跟幾乎呑噬富士山的巨浪搏鬥的情景。畫作色彩濃厚之餘,亦極具層次感。德布西甚至將畫作設為《海》的一九零五年初版譜封面上(見下圖),可見《神奈川沖浪裏》對《海》的影響之大。
從書信上可知,《海》的創作過程可以追溯至一九零三年八月。當時德布西身處妻子莉莉(Lily Texier)的娘家布爾岡(Bourgogne),並開始寫作樂曲。然而,布爾岡卻是內陸葡萄酒盛產之地,而且四面環山。於是,德布西便根據自己腦海中對海的印象來寫作:童年時期的他,每到康城度假,總喜歡在海邊散步,同時父母又期望他成為水手。正如德布西所言,海是他的老朋友,他對這位朋友擁有相當豐富的回憶。這些美好的回憶遠勝於現實,因為現實局限了創作,反成了一種負擔。這首樂曲本應在布爾岡完成,卻因為種種原因,使進度停濟不前。期間,德布西更與妻子莉莉分開,並另結新歡,一同私奔到英國的澤西島,而這名新歡更陪伴他完成了配器工作。
作品最終完成於一九零五年三月五日。同年十月十五日,作品由薜維雅(Camille Chevillard)指揮拉姆赫管弦樂團(Concerts Lamoureux)在巴黎首演,可是評價一般。當時甚至有樂評指,聆聽《海》時,既看不見海洋,也聽不見海洋,更感覺不到海洋。對此,德布西卻有這樣的回應:「你所喜歡、一直捍衛的傳統,對我來說已不復存在」。
德布西對於首演樂評的回應,看似毫不客氣,但其實不無道理。
德布西以聲音的光影律動感,呈現出栩栩如生的海洋。筆者認為,以往音樂大多僅從作曲家的主觀角度來描述事物,反之,《海》所著重的「印象呈現」,無疑將音樂帶進聽者的主觀境界之中,同時更涉及靈性與精神性。要呈現出一層又一層的印象,必須拋棄傳統古典的機械式描寫方法。樂評家巴拉克曾道:「呈示與發展的觀念是共存且不斷湧現的,並無借助任何形式,只憑自身之力量即可推進。」換句話說,《海》容許聽眾透過自己對海的印象來欣賞此作——那些不協調的和弦,或許是浪花的聲音,亦可能是海中的暗礁。一切樂念動機對不同人而言,均截然不同,關鍵在於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印象詮譯樂曲,並轉化成腦海中的影像。或許這種創新音樂表達方式過於虛無,但撰寫本文時,筆者讀過好幾篇有關《海》的剖析文章,每篇都不盡相同,各有獨特見解(例如布列茲將第二樂章形容為「擁有粗野且大膽的音色,同時不失優雅」,巴拉克則認為是「洶湧翻滾的浪花……不斷輪流交替」)。因此,與其在此將小節音符逐一拆解,倒不如讓讀者自行理解作品。
《海》,曲如其名,變幻莫測,既是生命的誕生搖籃,亦是不少生命的長眠之地。蔚藍而廣闊的海洋,為聽眾提供了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印象來詮譯樂曲。日本音樂學者平島正郎曾道:「《海》是一個音樂遊戲,當中帶給聽眾的感受,遠遠超越畫布所限,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幻想,在連續的瞬間留下千變萬化的軌跡。」
錄音推薦: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PHILIPS]
Boulez: Cleveland Orchestra [DG]
Abbado: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