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它對小提琴技巧的要求,毫無疑問是成為一位小提琴家前的一大挑戰。在這首協奏曲的誕生前後, 柴可夫斯基遇上不少難關。

一八七七年五月,柴可夫斯基陷入一段災難性的婚姻,一位素未謀面的女子,自稱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曾被他指導的前學生——米露可娃(Antonina Milyukov)寫信向他示愛求婚。當時柴可夫斯基可能受家人的壓力, 或是隱瞞他的同性戀傾向,便迅速決定與她結婚。婚後,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音樂藝術,更一度企圖自殺,結果不夠三個月便分開。而一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援助的梅克夫人得悉此情況後,馬上撥出金錢,贊助他與弟弟前往瑞士克萊倫斯(Clarens)渡假村療養。那時, 柴可夫斯基才可以恢復作曲的工作,相繼完成 《f小調第四交響曲》及歌劇《尤金‧奧尼根》(Eugene Onegin

他的好友,小提琴家柯提克(Yosif Kotek)因擔心柴可夫斯基能否渡過艱難的時刻而去拜訪他。他們一起演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時,樂曲中的構想正正啟發他開始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柯提克則提供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意見 。結果,他們只花了十一天就完成協奏曲的初稿。 二人往後在私人音樂會上演奏此曲, 第一及第三樂章被人形容為精彩萬分,而第二樂章卻未如理想。於是,柴可夫斯基再創作一個全新的樂章取代它原本的第二樂章成為《回憶佳地》(Souvenir d’un lieu cher中的《冥想曲》Méditation)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後於一八七八年四月完成。當時柯提克認為自己無能力演奏,柴可夫斯基轉而將本曲獻給俄國著名小提琴家奧爾(Leopold Auer),但換來的評價跟幾年前的 《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一樣,形容本曲的難度為「無法演奏」。因此奧爾拒絕演出 ,並呼籲其他小提琴家抵制。兩年後,柴可夫斯基終於找到萊比錫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布羅茲基(Adolf Brodsky) 擔任獨奏,並於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進行首演。或許獨奏和樂團排練不足,導致演出時錯漏百出,著名樂評家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評論:「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最驚奇是奧爾後來推翻前言,教授其學生艾爾曼、海飛茲開始演奏這首協奏曲,它才慢慢成為小提琴界中的一首代表作。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號三十五

I.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II. 短歌(Canzonetta),行板(Andante)

III. 終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

樂曲採用傳統的三樂章曲式。開首由柔和的弦樂揭開序幕,音樂亦逐漸變得高昂,迎接小提琴獨奏的登場。小提琴進入後,歌唱着如詩歌一樣優美的主題, 令人聽得如痴如醉。華彩部分則被作曲家安排在中段,此難度頗高,充分展現獨奏者高超的技術,之後也再次返回第一主題,在雄偉的氣勢下結束。因此,大部分觀眾也會在獨奏者完成第一樂章後拍手。

慢板的樂章中,在木管樂沉靜的引子下,小提琴獨奏奏出哀怨憂傷的主題,與激動的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結尾以一個長音接駁到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採用輪旋曲式,活躍跳動的第一主題明顯參照俄國民族歌曲特雷帕克舞曲(Trepak)的節奏。隨著速度減慢,小提琴獨奏以低音部分拉奏同樣具有俄羅斯舞曲節奏的第二主題,之後兩個主題多次互相穿插,速度漸漸加快,最後獨奏和樂隊以震撼人心的琴聲作結。

直至現在,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也經常被引用。電影交響人生》(Le concert)以及《和你在一起》亦可以見到其影子,可見它已由一首被名家批評無法演奏的劣作,進化為一首受小提琴家及觀眾歡迎的瑰寶。

推薦錄音:

1.  Jascha Heifetz; Fritz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CA)

2.  David Oistrakh; Kirill Kondrashin USSR Symphony Orchestra (Melod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