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貝多芬的《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在月光閃耀的瑞士琉森湖上,隨波搖盪的小舟一般。」詩人雷斯塔市對貝多芬《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描述成為了這首出名的樂曲另一的別名,就是《月光》。雖然這不是貝多芬自己所命名的,但《月光》一詞卻成為了這首樂曲為人熟悉的俗稱。

在貝多芬大約三十歲的時候,身患耳疾的他已經出版了多首出色的鋼琴奏鳴曲。而貝多芬把作品27號命名為「幻想曲風奏鳴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這作品分為2首歌曲,一首是獻給約瑟芬・蘇菲亞(Josephine Sophia von Liechtenstein)《的第十三號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另一首便是被譽為月光的《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這兩首歌曲是貝多芬新嘗試的實驗品,第一樂章捨棄了傳統的奏鳴曲形式,取而代之是即興的風格。當中《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更常常被人連繫到貝多芬的悲劇上。這首歌是呈獻給裘莉塔·圭齊亞蒂(Julie Guicciardi)的作品,據說圭齊亞蒂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從貝多芬的信件中可以看得出貝多芬對圭齊亞蒂的傾情是何等的大,貝多芬更想到和她有結婚的日子。可惜的是他兩的身分大大不同,最後沒有完滿的結局。圭齊亞蒂在1803年便嫁給了門當戶對的一位伯爵。

  • 如歌的慢板 (Adagio sostenuto)

樂曲一開始左手以不停流動的三連音把人帶入了無邊無際的世界,也像是把時間停留在這一刻,讓人細嘗所幻想的影像。右手旋律的加入帶出了撲索迷離的感覺,像是在霧林中四處走動。 中段更出現了不安的情緒,像是迷失在這片森林中。很快地平靜的感覺回來了,返回到第一主題的旋律 。最段左手奏出了原本屬於右手的動機,慢慢地平淡地和第一樂章一同消失。

  • 稍快板 (Allegretto)

第二樂章和第一樂章的詭異氣氛折折然不同,輕快的旋律像是小朋友蹦蹦跳跳。樂曲一開始以圓滑奏和斷音的交替,讓主題突出。然後出現了變奏的樂段,中間出現了小結尾後,便返回到第一主題結束。整個樂章成為了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中間良好的過渡段。

  • 激動的急板 (Presto agitato)

第三樂章可就是整首歌曲最熱情奔放、最具有高昂表現力的一個樂章。樂章以琶音開首激烈的向上升,左手以斷音作為伴奏,形成了第一主題。旋律如狂怒的雄獅衝擊著我們的心靈。第二主題稍為安靜了一點,像是申訴著心中的情感,那份憂鬱暗淡的感覺成為第二主題的主題。這兩主題反覆出現後,樂曲進入了龐大的結尾。結尾先出現像第一主題的琶音,然後加入了第二主題的元素,隨後進入了慢板,再回覆了原來的速度。在右手以半音音階上升並‍‍向下回落後,樂曲最後在狂亂之中結束。

聆聽音樂的感覺受著地方、時間、心情等不同元素影響。不論你是在失落之中,或是在情場路上碰到壁,還是面對自身的遭遇而感到不滿。昐望這首歌的旋律能和你產生共鳴,帶給你一點點的安慰。‍‍

推薦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