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郭子健:音樂與生命交織下的動人樂章

筆者聽過一個傳聞,曾經一位享負盛名的音樂家訪港,他看見香港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感到十分訝異。這個傳聞孰真孰假,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很多香港人(或學生)都有自小學習樂器的經歷。正如親朋戚友在茶餘飯後所說:「天上有招牌塌下來,都不知壓死多少個鋼琴、小提琴手了。」

近年香港社會上出現一股「贏在起跑線」的風氣,家長紛紛施展渾身解數,設法讓孩子成為全才。本應是陶冶性情、提高文化修養的音樂學習,在制度和同儕的影響下,彷彿變成學生之間競爭的武器、考進名校的籌碼。學習音樂從而失去原本的意義。香港的普及音樂教育,看似成功,實卻可悲。

DSCN0669.JPG

本港小提琴家郭子健(Samuel Kwok)出身基層家庭,家中有個妹妹。父親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因此在Samuel眼中,學習音樂是奢侈品,但同時亦是種福氣。說到Samuel和小提琴相遇的經過,就要追遡至他小學時期。

提琴與我

「小學二年班時,學校派發通告,寫著某音樂機構招生。當時以為那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鋼琴班,然而面試過後,卻不獲取錄,原因是五音不全。那一刻,我才猛然醒覺原來自己參加了合唱團面試。不久,父母到琴行替我報名,但到翌日放學回家,我才發現雙親為我報讀的,竟是小提琴班。我向他們質問原由,父母推說家裡地方小,無處安放鋼琴,加上鋼琴成本較其他樂器高,因此選了相對較便宜的小提琴。」

正正因為家境貧困,Samuel比別人更珍惜學習音樂的機會。

DSCN0668

藝術 VS 謀生

相信不少讀者都對Samuel的經歷產生共鳴:自小接受音樂教育,當中不少更於幼時便奏得一手好琴。喜歡音樂是一回事,但要踏上職業音樂家的道路,卻是另一回事。

很多父母都鼓勵,甚至強迫孩子學習樂器,當中不少孩子長大後,真正對音樂產生興趣,立志從事相關行業,但此時父母卻百般阻撓,而原因不外乎「錢」途問題。

中二那年,Samuel開始教授小朋友拉小提琴。年少氣盛的Samuel覺得掙錢不難,於是便一直教下去。早期的學生都由Samuel身邊的同學介紹,那些都是同學的表弟、表妹;自中五起,Samuel開始到琴行當導師,其教學生涯便一直持續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我中三的班主任是古典音樂發燒友,可謂我的音樂啟蒙老師。他雖然從未學過樂器,但上至莫扎特貝多芬、下至華格納拉威爾,大大小小的管弦樂作品,他全都很熟悉!當時我對音樂涉獵很少,連柴可夫斯基鼎鼎大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都未曾聽過。這位老師不斷教我聽音樂、和我分享音樂的喜悦,我才真真正正對西方古典音樂產生興趣。」

DSCN0670

上文提到Samuel自幼家貧,立志踏上音樂的道路,一路走來,絕不容易。但這與大部分案例相反,Samuel雙親並沒有反對這個抉擇。「他們並沒有阻撓,因為一直以來我的學業成績都很差。」Samuel苦笑道。「我初中首兩年的名次幾乎是倒數第一,甚至險些要留班,所以學琴有可能成為將來『搵食』的本錢。」

「猶記得我第一次踏上舞台表演,是在四年班的畢業典禮上。當年學習樂器尚未成為趨勢,因此我是學校唯一一個小提琴手。自此,學校大大小小的典禮儀式也邀請我上台表演,中學時期亦如此。到了小學三年級,我參加了校外的管弦樂團。從當時連譜都不懂得看的小孩子,一直到現在成為專業樂手,不知不覺已二十多年。但要數正式獨奏表演,便要感謝科技大學管弦樂團的指揮鄭永健博士,他是我生命中的伯樂。二零零六年十一月,鄭博士邀請我為科大樂團年度音樂會作獨奏嘉賓,演出了帕格尼尼的《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此後我經常獲其他樂團邀請擔任協奏曲的獨奏,直到現在,鄭博士仍經常邀請我為他大大小小的音樂會作獨奏。」

平行時空的我

「如果十多年前沒有走音樂路線,而選擇一條平凡道路,那麼今天我可能仍是個月入兩萬以下的普通文員。」Samuel笑言。「我本身學業成績差勁,體能又欠佳,不用乞食已是最大的福氣。話雖如此,我無悔當初勇於踏上這條音樂之路。」

DSCN0664

音樂與生命的詩篇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就是一個錯誤」。有人將音樂比喻為一杯咖啡,味道越醇厚,越能喚醒味蕾上更深的層次。同樣地,音樂的回韻亦是由層層人生閱歷堆疊出來的。從過往的歷史可知,音樂與生命息息相關,例如貝多芬患上耳疾,卻激勵他譜出別樹一幟的交響曲;馬勒的心臟疾病,改變了他對死亡的看法,並將死亡主題融入作品當中。他們都經歷過充滿波折的人生,藝術家在面對自己生命難關時,會如何面對?種種挫折又如何影響音樂家眼中的世界?

Samuel亦有過類似經歷:「兩年前,我曾因末期腎衰竭而入院,那時差點蒙主寵召,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然後我發現自己對音樂以及生命的體會都有所改變。」

「先說生命的體會吧!生命無常這些俗套說話,人人都說。但當這發生在我身上時,我才知道,針扎到肉,絕對會痛。現在的我,想做甚麼就去做,絕不令自己後悔。另外一點就是,那次經歷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人間的愛。我以前一直有偏見的行家,知道我的情況之後,立刻致以慰問;知道我有經濟困難,立刻為我安排工作。別人的好意,實在令我非常愧疚。除此之外,有好友為我舉辦籌款音樂會、籌款活動,同時亦獲許多不相識的善長仁翁支持。當下我深深體會到,香港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

「經過這次歷練,我的音樂以及演奏心態亦完全改變了。以前只喜歡快,享受速度的快感。患病時,我躺在牀上一動不動,連音樂也不聽,琴也不練。走出陰霾的我,經歷過失去,才學懂珍惜。現在我會細細咀嚼每一個音,品嚐空氣中流動的琴聲,閉上眼感受作曲家埋藏在音符中的思緒。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產生的共鳴,助我完全投入演奏緩慢樂章,恍如置身另一空間。」

音樂人生

音樂改變人生?筆者寫到這處,不禁想起國際著名指揮家杜達美。這位曲髮指揮生於委內瑞拉,受惠於政府推出的教育方案「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El Sistema)。這個方案在委內瑞拉締造了奇蹟,當中最大成就是令委內瑞拉全國各地共四十萬弱勢社群學童,都能接受音樂教育,他們的命運亦隨之改寫。

經歷過患病的痛苦,到底音樂如何改寫郭子健的人生?他說:「與其說音樂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如說音樂是由上天安排的、一條已為我鋪好的道路。」

DSCN0662

「自我小二拿起小提琴的一刻,我就註定要踏上這條不歸路。現在我所擁有的朋友、工作、愛情等,都是當年決定習琴的收穫。的確,音樂改變了我不少。我脾氣比較暴躁,常因小事發狂。學習音樂果真如古人所云,能陶冶性情,讓我學會控制脾氣,以不慍不火的態度解決問題。也許學習音樂的過程,大大提升了我的耐性,並提高了我的個人修養。」

音樂能否改變生命,見仁見智,但無疑音樂能為生命添上一絲色彩,充實人生。遇上苦難和挫折時,不妨放慢腳步,靜心享受音樂。也許在美妙樂韻中,我們能夠找到生命的真諦。

音樂能使孩子精神富足,幫助他對抗物質上的貧窮。我更想讓他們從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希望,而非僅僅學會如何演奏樂器,只有這種收穫,才是永不磨滅的東西,並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創辦人,艾伯魯博士(Dr. Jose Antonio Abreu)

編採:古斯

校對:Rain Hui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