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夢與現實之抉擇

前蘇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花了不少光陰跟蘇聯政權斡旋。在他諸多作品當中,沒有哪一首能逃出其內心所想的自由曲調與蘇聯共產黨所頒佈有關音樂的「意識形態」之間的角力。作曲家一直在追求音樂中的創新,甚至是要像小孩般的不拘小節、反樸歸真,就如其著名的《彼得與狼》。可惜在1936年5月2日的首演反應只是一般,樂評家們寫到這首音樂「沒法吸引到更多注意。」

如若要論到最能夠表達出普羅高菲夫心底那追求自由(音樂上,甚或是人生上)的一部作品,定非《灰姑娘,Op. 87》莫屬了。作曲家自己亦如此寫道:

「在《灰姑娘》的音樂裡,我想傳達的主要是:灰姑娘與王子的愛,感情的滋生和發展,各種困難與障礙以及夢想的實現。創作時我特別將重心著重在童話的內涵,也因此面對了許多有趣的難題。」

《灰姑娘》可説是普羅高菲夫最受歡迎也旋律性最強的一部作品。完成至今不到一百年間,吸引了許多編舞家將之編成不同的演出版本。的確,此套劇樂遵照了傳統的芭蕾舞劇形式,替人物與情景賦予特定的主導動機,並隨不同的場面加以反復引用並尋求整體的統一。這樣的一套劇樂不論在編舞層面上還是在旋律欣賞性層面上,都十分討人喜歡。

整套劇樂由序曲以及49首小曲串聯構成,而今晚為各位聽眾帶來的,是其中第35首 —— 「灰姑娘與王子的雙重奏」、作曲家親自改編的大提琴與鋼琴版本。

樂曲以 “d – m – d” 的三度動機為開首,並貫徹全曲,為樂曲添上一份朦朧、浪漫的氣息,説明著夢想的實現對灰姑娘來説就如夢境一般似的。隨後大提琴同樣以此三度動機加入,開始譜出一段只屬於灰姑娘與王子的舞步。樂曲充分利用了大提琴獨有的音色,營造出甜蜜而沉穩的意境,彷彿這夢(夢想)能作至天長地久似的。但另一方面,大提琴亦不時傳來猛烈的、甚或可說是令人顫慄的快速拉弓的聲響。這些瞬間,弓弦就像是預告著午夜鐘聲般把人拉回現實 —— 夢想勝不過的現實。如此的現實是灰姑娘的兩位繼姊、她的繼母、甚至她身處的時代,都在嘲笑她的夢想、都在阻止她實現夢想。

灰姑娘是有福的,因為這故事裏有著仙子與王子,縱使童話裏的現實再怎麼嘲笑她的夢想、阻止她實現夢想,她始終也能跟王子長相廝守白頭到老。但在我們這現實的社會,當我們面對著現實時的現實 —— 沒有仙子與王子時,我們還敢勇於作夢,向夢想踏步嗎?

回望普羅高菲夫的一生,沒錯,縱然他的夢想最後並沒有實現,但重要的是,他努力過。因此他留下了美好的腳蹤,而透過這些腳蹤,今時今日的我們仍能實實在在地看見它們所指向的那個音樂的自由夢。有了這盼望的指向,夢想總不會幻滅。

原文刊於大提琴家陳鈞量先生2017年4月17日《社會 · 沉思》大提琴與鋼琴演奏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