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桑《薩姆森與大利拉》中的《狂歡之舞》

法國作曲家的白遼士曾經如此評論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這位年輕的天才作曲家唯一缺乏的是經驗。」十九世紀末的法國作曲家們,德布西因為其現代主義而被人唾罵,法朗克則被人詬病為自命不凡的人,而聖桑,就是保守派的代表。當時的現代派藝術家都稱聖桑是位頑固、古板的作曲家,其作品「精雕細琢,但卻缺乏想像」。聖桑始終堅守著他的藝術理念,從未創作過任何現代主義和實驗音樂。

雖然如此,無可否認聖桑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既優雅又熱情,《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交響曲》等都是現今音樂會常見的曲目,而歌劇《薩姆森與大利拉》(Samson et Delilah)更是聖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薩姆森與大利拉》是他唯一一齣至今仍在經常上演的歌劇。故事改編自《聖經 · 舊約 · 士師記》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中有關希伯萊英雄薩姆森的故事,並於1877年12月2日在魏瑪以德語版本首演。

《狂歡之舞》(Bacchanale)來自歌劇末段,菲力士人(Philistines)為祭祀羅馬酒神巴克斯(Bacchus)所舉行的慶典的場景。樂曲由一段極富中東異國情調的雙簧管旋律打開序幕,速度逐漸加快,各種樂器加入演奏,慶典上的人開始狂歡作樂。情緒高漲的賓客跳起狂熱的舞步。雙簧管和豎琴吹奏出同樣富異國色彩的主題,再由其他木管接替。舞蹈的音樂再次出現,以更強的異國主題作過渡,樂曲漸慢,帶出極為優美浪漫的第二主題。第二主題由弦樂所帶出,並由豎琴承托,而背後的木管和銅管則在模仿小鳥的叫聲。樂曲以舞蹈的音樂推往高潮,第一主題再次出現,將樂曲導向終結。

錄音推薦:

  1. Barenboim: Orchestre de Paris [DG]

古斯

英文原文刊於墨爾本大學工程學會管弦樂團2016年10月15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