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非《梁祝》莫屬。它是由兩位作曲家,當時就讀上海音樂學院的26歲何占豪與24歲陳鋼創作,他們分別負責旋律和配器。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以相愛、抗婚和化蝶三部分為重要內容。而越劇中的曲調為音樂素材,構成一部單樂章標題的協奏曲。作者充份運用小提琴獨特的音域,並多次使用小提琴上的滑音,作模仿中樂配器的特點。它亦是改編版本最多的協奏曲,包括鋼琴、二胡、琵琶、古箏等等。
樂曲於1959年5月27日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連世界級小提琴大師Isaac Stern生前也曾對《梁祝》讚歎不絕:“好啊,真美麗!”
第一部分—〝相愛〞
樂曲開始,在輕柔的弦聲背景下傳來優美的笛聲,雙簧管柔和抒情的旋律緊隨其後,呈現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景色。由小提琴柔和的A弦開始,奏出詩意的愛情主題,亦在音色渾厚的G弦重復一次,將祝英台帶回現實。祝英台和梁山伯在求學路上相會,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與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便展開對答,描寫當時的情景。
經過一段自由的華彩,進入節奏明快的迴旋曲。作者在這段中採用借鑑中樂的手法,小提琴多次模仿古箏的音型。而小提琴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生動活潑,描繪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快樂時光。
然後,轉入愛情主題變化而來的慢板,小提琴與大提琴再次纏綿的對答。其中斷斷續續的樂句,表示祝英台有口難言,收藏對梁山伯的愛慕之情。小提琴多次演奏小三度滑音,更表現出哭訴、依依不捨的情緒。
第二部分—〝抗婚〞
突然,定音鼓隆隆響起,音樂轉爲低沉陰森。樂隊奏出刻板的音調,暗示不祥的預兆。這裏,銅管奏出代表封建勢力的威嚇。激昂的散板描寫祝英台的不安,害怕不可與梁山伯一起。小提琴使用強烈的切分和弦,「掃琵琶」般,刻畫〝英台抗婚〞的不屈,雙方互相交替,形成猛烈的衝突,衝向第一個高潮。
跟著,音樂轉入哀傷的慢板,梁祝於樓台相會。小提琴與大提琴再有一段哀傷的對答。小提琴更使用高八度演奏,充份表達祝英台的沉痛心情,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音樂急轉直下,小提琴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對封建勢力的哭訴。這亦運用越劇中板的緊慢拉唱,以小提琴的滑音,使旋律接近戲曲的唱腔。當小提琴奏完E音後,鑼鼓齊響,祝英台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第三部分—〝化蝶〞
音樂回到當初相會的情景,長笛優美的華彩,豎琴一連串明亮的刮音,將音樂帶入仙境。此時,小提琴加上弱音器,抒情地再次奏出愛情主題,現梁山伯與祝英台死後已化蝶,幻想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接著,小提琴和樂隊大合奏,將整個情境昇華。最後小提琴以可有可無的泛音作結,令人追思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錄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