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

莫扎特的一首《G大調第十三弦樂小夜曲》流芳百世,柴可夫斯基亦寫了一首小夜曲,以表達出他對莫札特的敬愛。自古典時期以來,小夜曲這種音樂的形式就已經是常見的音樂體裁。在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柴可夫斯基原本有意將之寫成一首交響曲,甚至是弦樂四重奏。但幾經輾轉下,最終提案是作品以小夜曲的形式所誕生。

作品創作於1880月9月,除了受委約的《1812序曲》之外,在那段期間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大多都流露著濃厚的巴洛克和古典風格,和他一貫的浪漫熱情風格大相逕庭。但無論如何,《C大調弦樂小夜曲》無疑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品感情豐富,旋律典雅優美,既抒情之餘但卻揉合了古典風格結晶,不禁令人由衷讚嘆。

樂曲於1880年12月2日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作非公開首演,並由尼古拉 · 魯賓斯坦指揮。而公開首演則在翌年10月18日,於聖彼得堡的演奏會上進行,指揮為拿普拉夫尼克(Eduard Nápravnik)負責。

I. 序奏以三個強而有力的下行音符C、B、A開始,由一個三連音作媒介,導入另外三個下行音符。主題以數個和弦作結。低音弦樂奏出C大調的上行音階,然後主題以不同的樂器重現。如是者,序奏經過一共三次類似的循還,每次皆以不同的樂器作處理,最後漸漸轉弱,導入主部。主部的速度標示是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其第一主題由小提琴極為抒情地奏出,和中提琴大提琴以對話的方式來呈示出。主部擁有很多切分音的部分,一眾樂器在看似繁絛、但卻細緻無縫的樂句,以巧妙的形式作結。隨著調性和曲風的轉變,第二主題比之前任何一個樂句旋律都要輕巧得多。低音弦樂以撥奏的形式來襯托著小提琴中提琴輕盈的舞步,然後各種旋律在樂器間穿梭、銜接,逐漸推往高潮。來到再現部的部分,這裡和之前都是以同樣的方法給表達出,大同小異,只是第二主題以C大調為主調。最後序奏的主題再現,以更富感情的方式收結,為本樂章作了完美點綴。

II. 圓舞曲的第二樂章,四分之三拍子,和約翰 · 史特勞斯所寫的維也納風圓舞曲甚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其中卻滲透了柴可夫斯基的悲劇情緒。小提琴首先奏出暖柔的第一主題,然後經過短暫的醞釀,發展成極為華麗的樂句:低音弦樂停止演奏,是為第一第二小提琴的炫技之處。音樂漸小後,回到主部,各種動機再現,最後在結尾處以悄然的撥奏結束本樂章。

III. 第三樂章是三段曲式,並被冠以「悲歌」(Elegie)之名。同時具有大小兩調的開首,色調非常陰沉,有別於首兩個樂章。開首樂句重覆若干次後,以低音弦樂的撥奏為根基,小提琴奏出繞梁三日、優雅的第一主題,然後再由中提琴和大提琴作繼,小提琴將之發展。樂曲持續推進、漸強,在築起高潮之際,中提琴出現,把高昂的情緒給抑壓下來。然後如歌般的第一主題重現,中提琴和小提琴輪流演奏,然後再次以高亢的氣氛推往高潮。音樂漸慢,氣氛再次變得鬱結。開首的主題再次重現,持續以陰鬱的曲調,將樂章導往結尾。最終處以開首動機的末句作結,最後音樂隱沒在一片霧霾之中。

IV. 終樂章引用了數首俄羅斯民謠所寫成。承接第三樂章的結尾,所有樂器都裝上弱音器來演奏。小提琴的高音D,輕薄而又動人,悄悄地為本樂章打開序幕,同時其他樂器則以對位的方式推動樂曲。第四樂章的序奏,有如在嘆息一般,和首樂章的序奏有幾分相似。和第一樂章比起來,終樂章的序奏彷彿多了份歷練的感覺。主部活潑開朗,和序奏形成強烈對比,聽起來更清心悅耳。小提琴以斷奏的形式呈現出爽朗的第一主題,往後的都是圍繞著此主題作變奏處理。不久,降E大調的第二主題由大提琴負責奏出,而小提琴和中提琴則在一旁撥奏。第二主題既抒情,而且甚具舞曲味道。不久,交由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題。整個樂章的結構和第一樂章非常相似,都是以一兩個主題為主軸,以變形轉調的形式來重複使用着:例如呈現部就以第一主題的變形旋律來進行。在本樂章即將終結之時,各種在奔馳的樂器在一瞬間休止,強而有力地切入尾段。令人懷緬的首樂章序奏歸來,而且更加沉實、更深遂。以本樂章的第一主題作推進,再次以熱情、富活力的旋律來結束全曲。

錄音推薦:

Bashmet: Moscow Soloists [ONYX]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6bB2g7YWY6IjetZBzRsWfE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