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法國籍作曲家愛德華 拉羅(Édouard Lalo)的《西班牙交響曲》或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拉羅早期沉醉於創作室內樂曲,這些樂曲因採用過時的曲式而不能成功。他只能以教琴和演奏室內樂維生。當他結識小提琴大師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後,便產生改變。在薩拉沙泰的支持下,五十一歲的拉羅才發佈這首作品。他將此曲獻給薩拉沙泰,並由他一八七五年於巴黎首演,剛好較比才《卡門》的首演早一個月。這首樂曲亦迅速令他舉世聞名。這首作品比一般的小提琴協奏曲較創新,樂隊部分的比例比較多,結構也較複雜。作者覺得自己作品比一般協奏曲不一樣,標題也如是,便將它名為「交響曲」。整首樂曲共有5個樂章。

I:Allegro non troppo(不太過份的快板)

樂曲一開始樂團就奏出強而有力的動機,展現富有西班牙風格的特色。小提琴接下來以鏗鏘的琴聲奏出同樣的動機,將此動機變成完整的旋律,形成第一主題。這主題內許多2+3(二連音加三連音)或者有時候3+2(三連音加二連音)的節奏分別出現在小提琴獨奏和樂團,營造西班牙舞曲的氣氛,彌漫著整首樂曲,之後此節奏也常出現每個樂章。跟著小提琴於100小節展開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題,跟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後小提琴返回華麗的第一主題,奔向高潮作結。

II: Scherzando: Allegro molto (詼諧曲: 很快的快板)

本樂章是彷似西班牙霍塔(Jota)舞曲的風格,節奏明快,採用三拍子。一開始弦樂樂器輕弱的撥奏,令人聯想一把結他正在彈奏。小提琴獨奏的旋律加上一些滑音,用作模仿西班牙舞蹈,其後進入技巧較複雜的三連音部分。小提琴在中段忽然減慢,亦忽然轉回原來的速度,帶出一點寂寞。這種形態會反複數次。一段簡短的裝飾奏後,又回到最初的旋律。

III: Intermezzo: Allegretto non troppo(間奏曲: 不太快的快板)

第三樂章在首演時,薩拉沙泰認為這首樂曲太長,便將它刪減而沒有演奏。但現在甚少小提琴家還採用薩拉沙泰的版本,因為刪減一個樂章實在太可惜。雅沙·海飛茲(Jascha Heifetz)是其中一位少數小提琴家演奏薩拉沙泰的版本。此樂章是ABA形式的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它可說是眾樂章中具備最多西班牙色彩。首先,樂團在最強聲量下便奏出第一樂章的3+2節奏,素造一個龐大氣勢的舞台。小提琴以拖拉的節奏登場,像在舞台上跳探戈舞(tango)。當樂團齊奏結束後,便進入6/8拍子的第二主題。主題內一段又一段技巧性的樂句,旋律隨著一連串裝飾音跳躍起來。經過一段節奏感特強的樂句,第一主題再次回來,推向高潮。然後旋律漸慢,小提琴獨奏亦準備收拾興奮的情緒。突然一個和弦彈出作結。

IV: Andante(慢板)

這樂章沒有其他樂章濃厚般的西班牙色彩,聽起來有點憂傷的感覺。開首由D小調開始,管樂帶領樂團奏出沉重的前奏,引導十七小節後的小提琴唱出傷感的旋律。然後樂團經過一段半音音階的裝飾奏後,亦返回開首的旋律。當踏入結尾,樂曲轉成D大調,氣氛霎時變得熱情,彷彿為步向第五樂章鋪路。最後小提琴以高三個8度的D音作結。

V: Rondo(迴旋曲)

最終樂章是採用回旋曲式,主題在樂曲中重複幾次。而主題是採用西班牙民謠(El punto de la Habana)作為題材完成。首先,序奏是樂團內各種樂器描繪鐘聲,營造歡樂的氣氛。活潑的主題由D大調奏出,小提琴獨奏在53小節後加入多種技巧性的變奏豐富主題,如63小節後有許多需要換弦的斷音,隨即十六分音的連奏或是跳音。兩者的交替亦常出現其後的小節。輪旋主題也會以不同調性奏出。之後於182小節進入熱情的第二主題,3+2節奏亦再次出現。此段中小提琴獨奏正訴說豐富的情感,旋律也慢慢進入哈巴奈拉的風格。經過一段震音後,又再次返回輪旋主題,小提琴便急速地衝向結束。最後樂團和小提琴一齊奏出D大調主和弦。其實此樂章包含許多小提琴家左右手的技術,能充分展現演奏者的技術。因此,不少人也當作它為一首獨奏曲。

拉羅本身是一位小提琴家,他明智地在小提琴獨奏和樂團中取得平衡,令他們在這首作品中各有發渾的地方,為樂曲增添豐富的色彩。此外,《西班牙交響曲》影響往後法國籍作曲家的作品,令他們著迷於在其作品中加入西班牙風格,如拉威爾的《波麗露》、德布西的《伊貝利亞》等。據說柴可夫斯基在創作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亦受《西班牙交響曲》中的結構啟蒙。沒有《西班牙交響曲》,拉羅恐怕會被世人遺忘。

錄音推薦

1. David Oistrakh; Jean Martinon;Philharmonia Orche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