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年輕貝多芬出人意表的《第一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一生除了9首偉大的交響曲作品、16首弦樂四重奏和5首鋼琴協奏曲等作品外,不得不提的當然還有被譽為「新約聖經」的32首鋼琴奏鳴曲。談到他這堆作品,鋼琴奏鳴曲第十四號「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三號「熱情」、「悲愴」等都是膾灸人口的曲目,而他的第一首奏鳴曲雖然‌很少被談及,卻又佔著重要地位、帶給人驚喜的一首作品。

年輕的貝多芬受到作為男高音的變態老爸約翰(香港怪獸家長)逼迫,親自教導音樂、鋼琴,希望把他變成第二個莫札特(郎朗)。只要他稍有彈錯,便會立刻被惡爸毒打。可想像這時的貝多芬充斥著多少忿怒和仇恨。可幸的是他並‌沒有把這份怨恨對著音樂,相反,他對音樂的熱情和執著簡直是無與倫比。

12歲的貝多芬在受到了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啟蒙後,便在作曲事業上發展。更有傳言說17歲的他曾會見莫札特,可是卻無從考究。自22歲起,貝多芬便正式踏入維也納並生活直到終老。初入貴境,貝多芬便立刻跟隨海頓學習,可惜海頓作曲主要為娛樂,和貝多芬人性的作曲特色南轅北轍。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在的初期作品中找到海頓的影響。期後,隨著時間的過去,初露光芒的貝多芬也慢慢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並建立了自己極具特色的作曲風格。

說到貝多芬的第一首鋼琴作品是他的 9 Variations in C minor。假如沒有人說是貝多芬的作品,恐怕是把它當成是莫札特的作品也沒有人會懷疑。而他第一首的鋼琴奏鳴曲就是以F小調寫成的作品(Piano Sonata No. 1 in F Minor, Op. 2, No. 1) 。這首在1895年寫成的作品,貝多芬把它獻給了老師海頓。這首歌全首長大約20分鐘,傳承了傳統奏鳴曲的結構,一共有4個樂章。使用F小調作為奏鳴曲的主題可說是空前。以往海頓和莫札特都沒有F小調的鋼琴奏鳴曲作品,其一是因為在琴鍵上兼顧4個flat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二是難的作品少人買,也賺少好多錢。但貝多芬最著重的並不是金錢,乃是自己的個人情感和風格。這次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第一樂章。

  1. Allegro(快板)

作品一開始的呈現部如火箭般上升,最後以F小調的和聲作為結束‌。以左手成為主要旋律,如橋般把第一主題連接到第20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和第一主題相反,旋律以抑壓的方式向低音發展,隨即以一連串令人呼吸不來的主題向上騰。最後以音階回落作為接點,且以Ab major的和聲作為結束。

隨即發展部出現呈現部的主題,這次卻是以大調的形式,玩樂似的向上跳。在不到7個小節後,又轉回bbminor向下墜落,像被插了一刀。然後旋律左右手凌亂地交替,一輪掙紮過後便緊湊地找出新方向。8粒C音過後,左手出現一連串不和諧的伴奏,右手旋律卻在高低音之間穿梭,彷彿在黑夜的森林中,迷惘地尋找著,直到最後再現部出現。這次主旋律出現得比第一次更明亮更突出更爆發,但很快又神秘地連接到終點。最後以F小調的和聲作為尾聲。

2. Adagio(柔板)

進入第二樂章,作品以三段體(ABA)作為骨架,由F小調轉成F大調,並且以極為抒情的樂句構成一個不像現實的場境,柔和的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的那份急躁形成強烈的對比。第一主題以優美甜蜜的聲音奏出,雖然音樂以大調寫成,但卻給人一絲絲失落感。隨後在過渡段中展開新的方向,像是尋‌找什麼似的。在一輪音階的高低起伏後,樂曲以變奏的姿態返回第一主題。這次的第一主題感覺比先前更成熟更踏實,緩緩地走向尾部,安靜地把這場夢結束。

3. Menuetto – Allegretto (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

再一次返回F小調,第三樂章以3/4作為拍子,雖用小步舞曲作為標題,聽起來卻又令人聯想起詼諧曲。作品一開始的呈現部已經給人一種抑郁的感覺,又時而突然出現尖銳的強拍,充滿了戲劇性。中段的旋律在左右手中形成對立的情況,一上一落,互相輝映‌。然後左右手以八度的音距奏出同一動機,維持了4個小節以後,前段的旋律又一次以更強烈的不安出現。結束這份不安感後,調子轉向了F大調,開始進入三重奏(Trio)的部份,這短短的廿多節明朗清新,就像天真的小朋友四處探索。最後,再現部又一次出現第一主題的旋律,直到終句以F音的八度作為結束。

4. Prestissimo(最急板)

來到最終的樂章,調子依舊是F小調,也是整首奏鳴曲最激昂最具魄力的一個樂章。開首左手以快速的三連音,形成了F小調的和聲以作為伴奏,右手很快也加入奏出一份堅決的決心。其後,旋律出現了三粒Eb和一粒Ab的主題,也在過渡段中以C音作為基礎,把這個主題再一次的顯露,不禁令人聯想起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響樂第一樂章尾,使用了同一的動機。同樣的素材也如影子般藏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中。音樂以漸大的方式把情感推至高潮,再以下滑的音階連接到一堆的三連音,但從這堆三連音中, 旋律以歌唱的方式突顯出來,像是敘述‌出自身的故事。經過了反覆的描述,作品進入了發展部,新的旋律令人為之一振,與左手沉著的伴奏作成對比。發展到尾聲時,先前出現過在第一主題的動機又一次發動,慢慢地把音樂領入再現部。像一場暴風雨的來臨激起了人們抵抗。最後,旋律以崩落的琶音,跌進了F音,把最後的抑壓完全地釋放。

對於貝多芬來說,這是他第一首的鋼琴奏鳴曲作品,也是獻給老師的禮物。但對於海頓來說,這卻是一份不合格的功課。貝多芬在第一樂章尾聲中一連串的小調和聲,像是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來臨,對於你來說,又能否令你感受到他的壓抑?

錄音推薦:

1.Wilhelm Kempff,1959: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Op2,No.1

2.Claudio Arrau, recored in 1964: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Op2,No.1(I)-Alle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