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法朗克唯一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法朗克當年將這首奏鳴曲題作為結婚禮物獻給他的好友-小提琴大師易沙意(Eugène Ysaÿe)。這部作品的首演也是由易沙意於1886年12月16日在布魯塞爾演奏,往後它亦成為每位小提琴家獨奏會必具備的曲目。
這部作品由四個樂章所構成,採用法朗克本人最喜愛的循環形式。每個樂章將原始的主題素材,用不同的形態演變出來。原本法朗克屬意第一樂章應是一個慢板的樂章,後來他聽到易沙意對作品的詮釋,說服他應改為適中的稍快板的樂章。一開始鋼琴奏出屬九和弦組成的平靜的序奏,小提琴即奏出全曲的中心動機,聽起來充滿甜美和溫柔。之後第二主題隨著鋼琴的彈奏優雅地出現,小提琴便作出浪漫的對答,它們的對話悠悠地進行。完成整個樂章奏鳴曲式中的呈現部後,旋律便返回第一主題。而結尾則由小提琴奏出平靜的A音作結,為第二樂章音色漸厚作鋪陳。
第二樂章是快板的樂章,第一主題表現出熱情激昂的情感,跟第一樂章溫柔浪漫的感覺形成鮮明的對比。激昂過後便走向第二主題-優雅悲傷的歌唱,猶如 人正在自由奔放中卻突然退回內心的角落冷靜一下。兩個主題之間的拉扯,聲量有頗大的起伏,成為這一樂章張力的來源。結尾又出現第一主題的動機,這旋律在繃緊的狀態下奏出,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的節奏奔向樂章的高潮,卻突然減慢,最後以急板的速度衝向結束。
而第三樂章擁有一個與別不同的標題,名為〈宣敘調-幻想曲〉。樂章一開始鋼琴奏出連串沉重的和弦序句,彷彿返回本曲的開首,之後小提琴奏出宣敘調般的旋律,自由地訴說此刻內心的情感。跟著,小提琴一段連貫的十六分音的旋律伴隨鋼琴半音下行,歌詠內斂的心情。旋律漸漸地加強邁向高潮,才返回本樂章的主題。樂章慢慢出現第四樂章的動機,琴音幾次轉換八度,聲音逐漸加強、變得宏偉,聽出來是那激動人心的張力。最後旋律慢慢走向憂傷的慢板,憂鬱地結束。
最後一個樂章是一首卡農曲,兩件樂器一開始緊密地伴奏著對方。在鋼琴彈奏的基礎下,小提琴亦演奏同鋼琴一樣的主題,模仿它,好像雙方互相呼應的對話。前幾個樂章的主題則在不同的音調奏出,如回想以前一幕幕雙方一起的經歷,抒發更多內心的情感。樂章內分別在開首、中間和結尾中,都出現一段內每粒音符上加設重音,其作用是加強樂句的語氣,亦為樂曲增添活潑的感覺。樂曲結尾在充滿活力、響亮的演奏下結束。整個樂章彷彿訴說一對情人經過前三個樂章的階段,最終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第四樂章或許是全曲中最動人的樂章。
這首樂曲在音樂上的張力變化多端,包含許多內斂的情感,兩位樂手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功力才能完成整個演奏。還有,樂曲設有大提琴改編版,以大提琴厚實的聲音或者更能將樂曲的情感打進聽眾的內心,了解法朗克從這部作品透出的個性。現在這首奏鳴曲也有許多出色的錄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版本:
- Kyung Wha Chung;Radu Lupu(Decca)
2. Christian Ferras;Pierre Barbizet (Andromeda)
3. David Oistrakh;Sviatoslav Richter(Melod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