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馬勒《第四交響曲》

古琴之音為天籟,土塤之音為地籟,崑曲之音為人籟。

用天籟之音來形容馬勒的《第四交響曲》,絕對一點都不過份。但馬勒當時可不是這樣想。1900年他剛完成創作《第四交響曲》,便寫信予他的好友兼支持者鮑爾萊希納(Natalie Bauer-Lechner),詢問有關新作的意見。馬勒在信中提到,他認為《第四交響曲》的幽默成份過重(尤其是第二樂章),甚至曾經有將之賦予「Humoreske」作為標題的念頭。而且風格偏向新古典主義,和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以及葛利格(Edward Grieg)的霍爾伯格組曲(Holberg Suite)過份相似。

儘管當時馬勒有這樣的憂慮,但《第四交響曲》一直都是被譽為馬勒眾多哀傷作品中最別樹一格的樂曲。人們多以「太陽的」、「如歌似」、「精巧的」、「天國般的」來形容她,全長五十多分鐘的《第四交響曲》無疑是聆聽馬勒作品的入門。就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一樣,第四樂章的女高音獨唱才是全曲的精華所在。

和馬勒的前三首交響曲來比較,《第四交響曲》的規模不免會小得有點過份,連長號和大號都沒有用到,但或許這就是馬勒的原意。1900年6月,馬勒正於邁爾尼格(Maiernigg)他自己的私人別墅埋頭作曲。經過1897至1898這段創作空白期之後,馬勒於1899年正式完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聯篇歌曲《少年魔法號角》,並將其中一首歌抽出並放到《第四交響曲》的終樂章之中(原本是《第三交響曲》的第七樂章)。《第四交響曲》完成於1900年8月5日,由創作至完成只用了六星期。

在《第四交響曲》的末樂章女高音獨唱,馬勒特別加上如此的標示:「Singstimme mit kindlich heiterem Ausdruck」,意即「獨唱需以孩子般童稚、愉快無憂的聲音來演唱」,「兒童對我說」亦是終樂章原來的標題。整體而言,《第四交響曲》是從孩子天真無邪的角度來看待死亡、往生,所以整首交響曲都是輕鬆愉快的。馬勒本人亦盡量避免使用大膽的和聲法,同時更常運用對位法。亦因如此《第四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悲劇」》聽起上來有著天淵之別,前者保守簡潔而後者則大膽且複雜。

樂曲於1901年11月25日首演,由馬勒本人於慕尼黑親自指揮。但首演反應不佳,認為樂曲怪異的旋律是在折磨聽覺。觀眾所期待的反而是激情澎湃的音樂,而不是精巧的《第四交響曲》。

《G大調第四交響曲》

I. 從容地,不匆忙 Bedächtig, nicht eilen

II. 悠閒地,不太急促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III. 平緩地 Ruhevoll

IV. 滿足舒服地 Sehr behaglich

I. 四分四拍子的首樂章由兩枝長笛和串鈴打開序幕,第二小節三四長笛和單簧管加入,第三小節第一小提琴緩慢地奏出三個音符的引子,直至第四小節即變回原速,成為第一主題(有趣的是,除了Kalmus和Universal版本的總譜分別清楚標示poco rit.Etwas zuruckhaltend外,其他版本如Dover和Eulenberg的總譜poco rit.只標示在單簧管的譜上,而第一小提琴的譜上則是沒有,只標示著grazioso。但現今幾乎所有錄音的第一小提琴都不約而同地以漸慢進入,然後才變回原速。同樣的樂句往後亦會出現)有點傷感的第一主題只持續了四個多小節,大提琴便奏出D大調抒懷的第二主題,並由數種不同的樂器作交替,速度漸快並推上小高潮,由兩枝單簧管吹出輕快的樂句,再由第一小提琴作承接,最後由低音弦樂作小結尾。樂曲忽然轉慢,大提琴奏出極富田園風味的新主題,雙簧管重覆演奏著,再交由大提琴奏出新主題的變奏,然後由第一提琴重覆變奏。樂曲再一次轉慢,雙簧管吹出輕盈的新旋律後,各種樂器以此旋律將樂曲導入至b小調的發展部。發展部和開首的序奏是一樣的。對位法在此處運用得淋漓盡致,所有曾經出現過的主題和旋律都在這裡重新呈示出,而且色彩更為豐富,層次亦更為鮮明。序奏第三次出現時加入了小提琴獨奏,更多的變形主題和旋律再次出現,音樂靜下來時進入新的部分:在低音弦樂的醞釀下,長笛吹出富東方色彩的新主題。配合著大提琴的十六分音符,可謂是全樂章最為美妙和優雅的部分之一。往後一段都是一大堆的變形主題雜燴,其中以第一主題的變形最為明顯。不久樂團推上高潮,由小號和圓號等吹奏出富麗堂皇的新主題,在一片的吵鬧氣氛下小號最後以《第五交響曲》開首的送葬主題作結。樂曲漸慢且回歸寧靜,各主題動機重新出現,但較為柔和。尾段小提琴緩緩地奏出第一主題,然後速度加快,最後在一片興高采烈的氣氛下完結本樂章。

II. 第二樂章相當於《第四交響曲》的詼諧曲。小提琴獨奏所映射的就是死神,那段輕快而有少少陰森的獨奏馬勒稱之為死神之舞。那為什麼死神的氣氛會如此輕快?可能從兒童眼中來看,死神根本不足為懼,一笑置之罷。樂團團長負責擔任獨奏,一般需要準備多一枝小提琴,合共兩枝。一枝是正常音調,而另一枝則需要調高一個全音來拉奏獨奏。馬勒在譜上指示是要模仿一種稱為Fiddle的古代小提琴聲。圓號開首奏出滑稽的旋律,一眾木管以陰森的樂句作伴,然後「死神」加入,邀請小孩起舞,並將之帶往來世。樂曲中段轉為F大調,木管吹奏出舒爽的旋律,一眾樂器平和地演奏,然後又回到開首的那段死神之舞。經過若干次的重覆後,樂章在嬉皮的氣氛之中完結。陰森恐怖嗎?其實不然。在馬勒眼中,死亡是一位經常和他擦身而過的好朋友。

III. 第三樂章始於一片寧靜的環境。大提琴首先奏出詠歌般的第一主題,低音大提琴以撥奏作伴,然後小提琴亦奏出有如詠嘆調的第二主題。一輪醞釀後,升c小調的部分由雙簧管以及英國管展開,是為第二主題的變奏。不久氣氛變得沉重,低音弦樂在悲鳴,豎琴和小提琴等則在慨嘆。忽然速度加快,大提琴變得快活起來,風格亦變得優美,就如舞曲一樣。越來越多如雙簧管和小提琴等加入行列,氣氛就像是小孩們在無憂無慮地嬉戲。但樂曲又轉為沉重,各種悲鳴亦再次出現。然後進入一段極為平靜的部分,開首低音大提琴的撥奏再次出現,為下一部分準備。突然,音樂在一瞬間爆發,由小提琴推上高峯,定音鼓大力敲出馬勒喜愛的四度動機,圓號奏出下個樂章最為重要的主題,首樂章的重要主題亦有短暫出現。冷靜過後,豎琴溫柔的樂句輕撫著聽者的心靈,然後無聲無息地帶領我們進入終樂章。這段是典型馬勒的創作,如晨光初昇的樂句、充滿希望的感覺,給予人無限溫暖,抒懷的四度動機等…也許就是馬勒眼中天國的容貌:是如此耀眼、能寬恕世人的罪;令我們確信「死後的復活,來世的永生」。

IV. 單簧管吹出我們早已聽過的主題,各種樂器以輕鬆活潑的音樂塑造出馬勒眼中天國的形象,然後女高音以天真無邪的歌聲唱出: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與人間大不相同;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人人都和睦安寧,

然後速度加快,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生活如天使一般,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度過歡樂的時光。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我們舞蹈、跑動,

Wir hüpfen und singen, 我們又跳又唱。

Sanc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有聖彼得照顧我們。

第一部分平靜地完結,進入飛快的第二部分。《第四交響曲》開首的串鈴再次出現,樂曲變得生動活潑,旋律優美得有如流水一般,女高音續唱: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我們把一隻溫柔

Unschuldig’s, geduldig’s, 馴服而善良的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小羊羔處以死刑。

Sanc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聖路加宰了牛,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一點也不必擔憂。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在天國的酒窖里,

Im himmlischen Keller; 美酒不用付價錢。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天使們則烘烤麵包。

速度轉慢,女高音以第一段的聲調唱出: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Gut’ Spargel, Fisolen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Und was wir nur wollen.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滿滿的盤子都獻給我們!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Auf offener Straßen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Sie laufen herbei! 帶上許多趕回來。

背後小提琴在飛快地演奏,試圖跟上女高音的速度。不久女高音慢了下來: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看那聖彼得帶著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他的漁網和魚餌,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Sanc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輕鬆活潑的旋律短暫出現,樂曲回歸寧靜,英國管滑稽地吹出裝飾音,裝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和長笛演奏出神秘的旋律,展現出死亡的美好。女高音再唱: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世間的一切音樂,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Elftausend Jungfrauen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Zu tanzen sich trauen. 開始翩翩起舞時,

Sanc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英國管此時吹出本樂章開首的動機,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世間的一切音樂,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都是絕佳的樂手。

Die englischen Stimmen 天使的美妙歌聲,

Ermuntern die Sinnen, 使我們感到滿足,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女高音的歌聲消失後,只剩下豎琴和英國管,最後由低音大提琴和豎琴作結,讓音樂回歸虛無。結尾的音樂有如是淨土一般:無垢、純真、潔白,是來自天堂,淨化了的聖詠。

此曲只應天上有。

錄音推薦:

1. Reri Grist; Leonard 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ONY]

2. Miah Persson; Ivan Fischer: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Channel]

3. Laura Claycomb; Michael Tilson Thomas: 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 [SFS Media]

另附上當代除了華爾特以外的最佳馬勒詮釋者:門格爾堡(Willem Mengelberg)於1939年在芬蘭阿姆斯特丹指揮《第四交響曲》的錄音。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