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繼承者: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

創作一首交響曲需時多久?有些作曲家用數十日,有些數個月,有些數十年…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則用了廿多年。上回我們說到布拉姆斯的創作歷程,得知他原來是對自己非常嚴謹的人,所以作品都必先「自我審查」過才會發表。

「他在完成自己的《第一交響曲》前已經寫過很多的「第一」……但那些作品都胎死腹中,被他親手撕碎。」

布拉姆斯之弟、費德里希 ·布拉姆斯(Friedrich Brahms)如是說。

我們今天只知道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就是取材於原《第一交響曲》。至於其他流產的作品到底是怎樣,我們無從得知。但正如《交響情人夢》中的千秋王子所說:細心聆聽的話,布拉姆斯的確沒有浪費這二十一年來的一分一秒。

由構想到首演,前後共用了二十一年(1855 – 1876)。1854年,亦即是舒曼投河自盡的一年,布拉姆斯正為自己的雙鋼琴協奏曲寫作其中的三個樂章,但其實這時布拉姆斯已經有意將之改為一首四樂章的交響曲。同年三月,這首雙鋼琴協奏曲經已完成,可是布拉姆斯卻未能接受,最終決定放棄此作品。於是,布拉姆斯為其編曲,開始將之改為一首交響曲,初版的第一樂章就是如此誕生。但翌年他又寫出另一版本的第一樂章,結果前者就成為了《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主體,而後者則保留下來。

1858年9月,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小夜曲》(Serenade No.1, Op.11),但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布拉姆斯又會將之改頭換面,又或者會用作《第一交響曲》的素材。不出所料,在布拉姆斯寫給小提琴家好友姚阿幸(Joseph Joachim的信中提到,他在構想《第一小夜曲》時,已經對自己的《第一交響曲》有初步的想法。

但現今有學者卻質疑《第一交響曲》是否真的用了二十一年的光陰去完成。有人提出布拉姆斯其實是在1862年才開始構想;換言之只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去完成。但可以肯定的是,布拉姆斯在1862年到1874年之間,的確較少進行交響曲的創作。除了因為同期在專注創作《德意志安魂曲》之外,亦有可能是因為受眾人所望,必須寫出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所以在創作交響曲方面才苦無進展。不只是交響曲,在創作弦樂四重奏亦遇上同樣情況,兩首已完成的弦樂四重奏(作品號51-1和51-2)一直到布拉姆斯40歲時才能首演。唯獨在鋼琴作品方面才一帆風順,寫出多首不朽之作。

1868年9月,克拉拉 · 舒曼生日時,布拉姆斯曾在阿爾卑斯號的旋律上填詞作為送給對方的禮物,內容如下:

「Hoch, auf’m Berg, tief im Tal, grüss ich euch viel tausendmal」

(山高水長,我為你獻上千個祝福)

而這句旋律,則成了《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開首的其中一句樂句。

《海頓變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 by Haydn, Op.56b)是布拉姆斯的一首著名管弦樂作品(又或者是兩部鋼琴獨奏),完成於1873年。這樣的作品又重新燃起他對創作交響曲的興致,同時亦增加了自己對管弦樂編曲的自信。由這刻起,《第一交響曲》便創作得順順利利。布拉姆斯更以「有重要的事情要完成、而且我討厭坐船」為由而婉拒出席劍橋大學於1875年打算頒授予他的榮譽博士學位的儀式。該年布拉姆斯便在齊格豪森(Ziegelhausen)閉關作曲。

翌年夏天,第四樂章完成於蕯斯尼茲(Sassnitz,波羅的海魯根島上的一海岸城市)。最後全曲完成於同年九月,不久後布拉姆斯以鋼琴演奏首尾兩個樂章予克拉拉欣賞,並和指揮家德索夫(Otto Dessoff)商討首演,而德索夫亦給了布拉姆斯很多有關這首作品的意見。布拉姆斯亦聽從德索夫的意見,對作品作出大幅度的修改,先增強第四樂章的效果,再縮減第二三樂章的長度,並在第三樂章加入縮短的再現部等等。可是克拉拉對如此的修改卻表示失望,因為樂曲擁有完美的結構,但卻未能溫暖人心。

樂曲於同1876年11月4日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的宮廷劇院進行首演,由德索夫指揮。首演大獲成功,克拉拉最終亦一改對此曲的看法,認為此曲美妙動人。往後幾日由布拉姆斯分別在慕尼黑、維也納等地親自指揮此曲,反應熱烈;1877年3月英國巡迴演出(劍橋、倫敦)之前,布拉姆斯對第二樂章作出修改,令其聽起上來更濃縮。而總譜在一輪校訂後,於同年11月出版。第一樂章的手稿已經遺失,但其餘樂章則完好地在紐約的摩根圖書館(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中典藏。

當時的指揮家畢羅(Hans von Bülow)稱此曲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因為他認為布拉姆斯完全繼承了貝多芬的德意志音樂理念。當然這番言論令布拉姆斯的死對頭華格納大為不滿,他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貝多芬繼承者。無論如何,這首花了布拉姆斯二十一年(或十四年)的《第一交響曲》,以後世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一首不朽之作。

I. 稍慢 – 快板 – 比快板慢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 Meno allegro

II. 遲緩的行板 Andante sosentuto

III. 優雅而稍快的小快板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IV. 慢板 – 行板 – 不太快的快板 – 有活力地 – 更快 Adagio – Più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ù allegro

樂曲以強而有力的旋律揭開序幕:定音鼓打出的連音成為本樂章節奏上的根基。木管吹奏出醒目的樂句,配合弦樂柔和的旋律。不久後,樂曲進入快板部分。第一主題由小提琴奏出後,第二主題雙簧管以降E大調柔和地呈現出。及後弦樂出現了三連音的新動機,樂曲變得熱情起來,再進入小結尾。最後再現部出現在樂章的結尾,減慢後以第一主題的C大調作結。

抒情的次樂章是三段曲式,即溫柔但又帶點傷感。由小提琴和巴松管帶出獨白性的主題,雙簧管的樂句作為過渡,進入下一部分。結尾的小提琴憂鬱的獨奏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莊嚴彌撒》中「前奏曲與降福經」(Präludium & Benedictus from Missa Solemnis)的一段樂句。

有別於一般的詼諧曲,第三樂章比較優雅浪漫,中段B大調部分轉趨激烈,亦使用的布拉姆斯所喜歡使用的兩種動機。尾段小提琴旋律暗示出終樂章的第一主題。

呼應首樂章,第四樂章以c小調的慢板引子開始。木管奏出高昂的樂句,然後阿爾卑斯號的旋律出現,銅管莊嚴的氣氛在喚醒人心。再由定音鼓的連打帶領我們進入第二主題:典型的布拉姆斯音樂,痛苦的開首、然後沉澱、繼而奮起、最後勝利。小提琴奏出明朗的樂句,聽起來是為人們帶來希望的光輝。首演時有人指出這主題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合唱主題有相似之處,但卻被布拉姆斯以「莫名其妙的猜測」來否認。在一輪激烈的動機互相加入後,樂曲第一主題再現,進入再現部,變為C大調。不久伴隨着阿爾卑斯號的旋律,速度加快而由四分之四拍子變成二分之二拍子,將氣氛推往高潮,最後氣勢雄厚地完結全曲。

錄音推薦:

1. Riccardo Chailly: Gewandhausorchester [DECCA]

2. Christian Thielemann: Staatskapelle Dresden [DG]

筆者按:個人非常喜歡Thielemann版本中終樂章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停頓,實在把布拉姆斯的悲劇音樂發渾得淋漓盡致。

3. Sir Georg Solt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ECCA]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