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交響詩(Tone Poem/Symphonic Poem)這一體裁的音樂始於李斯特,並由理察 · 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下稱史特勞斯)推至顛峰。甚麼是交響詩?簡單來說就是單樂章的交響曲。但內容及結構甚至可以比交響曲更為複雜。交響詩普遍都是敍事性,內容取材的範圍也頗為廣範,可以是作曲家的個人經歷,亦可以是其他文學作品,當中較著名的例子就有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Eine Faust-Symphonie, S.108)。
剛才說到史特勞斯把交響詩這種音樂形式推向顛峰,除了因為他創作了最多首交響詩之外,亦開創了「哲理性」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就是當中的佼佼者。作為浪漫主義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家,史特勞斯寫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從中亦可以看到其風格的轉變:早期深受前輩華格納影響、到晚期的現代派傾向。
史特勞斯最後一首交響詩就是《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 Op.64),創作於1911年至1915之間。這首超大型編制的交響詩普遍被認為是獻給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Staatskapelle Dresden)。史特勞斯和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關係非常密切,他有多首作品,當中包括至少九部歌劇(如《莎樂美》(Salome)、《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厄勒克特拉》(Elektra))都是由該樂團負責首演。
雖然史特勞斯稱之為交響曲,但由於擁有標題、結構上並非多樂章等因素,所以被歸納為交響詩。顧名思義,這是屬於敍事性而非哲理性的交響詩。樂曲長約50分鐘,分為22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代表著登山旅途不同的環境。
-
夜(Nacht)
-
日出 (Sonnenaufgang)
-
登山 (Der Anstieg)
-
進入林中 (Eintritt in den Wald)
-
小溪旁 (Wanderung neben dem Bache)
-
瀑布 (Am Wasserfall)
-
幻象 (Erscheinung)
-
鮮花盛開的草原 (Auf blumigen Wiesen)
-
高山的牧場 (Auf der Alm)
-
迷路 (Durch Dickicht und Gestrüpp auf Irrwegen)
-
冰河 (Auf dem Gletscher)
-
危險一刹 (Gefahrvolle Augenblicke)
-
山頂 (Auf dem Gipfel)
-
美景 (Vision)
-
濃霧 (Nebel steigen auf)
-
太陽西沉 (Die Sonne verdüstert sich allmählich)
-
哀歌 (Elegie)
-
風暴前的寧靜 (Stille vor dem Sturm)
-
風暴、下山 (Gewitter und Sturm, Abstieg)
-
日落 (Sonnenuntergang)
-
尾聲 (Ausklang)
-
夜 (Nacht)
50分鐘的音樂,都在描述主人公的一次阿爾卑斯登山經歷。而那位主人公很有可能就是史特勞斯本人。
1908年,史特勞斯在距離慕尼黑西南方60公里的嘉舒密(Garmisch Partenkirchen)建造了一棟別墅。和其他作曲家一樣,身處於山明水秀的環境特別有利於創作。這裡可以眺望遠方的阿爾卑斯山,當然《阿爾卑斯交響曲》就在此誕生。1911年,史特勞斯在完成歌劇《玫瑰騎士》後,開始構想此曲和起稿。但直到完成另一齣歌劇《拿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Ariadne auf Naxos)後才真正動筆創作《阿爾卑斯交響曲》的總譜。由創作總譜到完成全曲,大約只用了一百天(1914年11月1日至1915年2月8日)。《阿爾卑斯交響曲》於同年10月28日首演,由史特勞斯親自指揮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總譜亦於同年由萊比錫的羅伊卡特(E.C.Leuckart)出版。
事實上,此曲除了獻給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外,亦是獻給史特勞斯的另外一位好友:尼古拉斯伯爵(Count Nicolaus Seebach)。這位伯爵是為當時的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總監,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也是因為這位好友助其一臂之力,才能在宮廷歌劇院成功首演。尤其史特勞斯在創作《莎樂美》後作品一直受到爭議,當時的皇帝更向史特勞斯說:「創作這樣的歌劇對你沒有好處」。藝術這種行業,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史特勞斯得到了伯爵的協助,才能繼續創作和宣傳其別樹一格的歌劇。
剛才說到,《阿爾卑斯交響曲》的靈感很有可能就是源自史特勞斯的個人經歷。1891年史特勞斯因肺炎而差點掉了性命,翌年又受到肋膜炎和支氣管炎的侵擾,面對這樣的身體狀況史特勞斯當然避免登山如此激烈的運動。那麼史特勞斯是從哪裡獲得創造靈感呢?
根據史特勞斯寫給好友杜伊勒(Ludwig Thuille)的信件,史特勞斯曾在1878年8月,亦即是他14歲的時候經歷的一次迷途登山旅程,內容大約如下:
「我從慕爾納出發,時間是深夜二時…我進入林中,走了五個多小時的山坡…我迷路了…我找不到出路,我在沒有小徑的地方又走了三小時,風雨交加令我筋疲力盡。幸好我找到一個農莊借宿一宵,我才撿回一命…畢竟我前後一共走了十多個小時啊!」
三十多年後,如此難忘的經歷加上嘉舒密別墅的山林環境,促使史特勞斯寫出一首如此迫真的意景音樂。為了營造出山上的環境氣候,這首氣勢磅薄的鉅作運用了多種特殊的樂器,例如赫克管(Heckelphone)、風音器、雷聲機、牛鈴等等。當中赫克管更是德國樂器製作家赫克(Wilhelm Heckel)受史特勞斯所託,和自己的兒子在1905年所製造。
作為史特勞斯交響詩的顛峰之作,《阿爾卑斯交響曲》除了擁有純熟的配器外,史特勞斯亦為不同的景物創作了不同的主題和動機。以下的就是峭壁的動機。
[夜] 樂曲由一片寧靜開始,代表著深夜的寂靜。夜動機出現,以降b小調的下行音階作為主體,由巴松管和弱音的弦樂奏出。銅管吹出宏偉的山動機,越來越多樂器加入演奏,太陽初昇。[日出] A大調的太陽動機乃衍生自夜動機,萬物就在此刻覺醒。登山者正式出發。
[登山] 低音弦樂和豎琴充滿活力地奏出登山主題,登山者踏上了旅途的第一步。不久銅管樂呈示出峭壁動機,目的地的輪廓漸現眼前。舞台後傳出遠處的號角聲,與此同時弦樂激昂地演奏峭壁動機。[進入林中] 弦樂一連串的音符在描繪森林的宏大,法國號和長號奏出舒爽的旋律,也許登山者因為眼前的景色而心情亦變得開朗。小提琴獨奏在模仿鳥兒的歌聲,背後亦有群鳥兒在呼應着。登山動機又在出現,登山者在登山途中遇見了不同品種的小鳥。眼前的樹林生機勃勃,除了小鳥,各種走獸也在活動着,好不熱鬧。[小溪旁] 潺潺流水清脆的聲音由弦樂呈現出,水花濺到登山者的身上。來到小溪的上游,[瀑布]原來是一道瀑布,河水傾洩而下的聲音由小提琴和長笛所模仿。[幻象] 登山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懾,法國號吹出牧歌動機。
繼續前進後到達[鮮花盛開的草原] 一片草原,撥奏的弦樂就像在模仿採蜜的蜜蜂,因為一望無際的花海就在眼中。登山主題再度出現,但這次更為愉快。面對如此美景,心境必定比任何人更為舒暢。[高山的牧場] 不遠處有片牧場,登山者聽到很多牛鈴的聲音,那都是由牛頸上的噹啷所發出的。吹奏樂器在模仿牲畜的叫聲,而法國號則奏出獨特的號角動機。登山者更為振奮,決定加快腳步前往終點,[迷路] 卻因一時大意而迷途了。
登山和峭壁動機交錯出現,縱使各種不安定情緒逐漸浮現,但登山者仍勇往直前,朝目標進發。[冰河] 眼前的畫面一片雪白,登山者已經到達高山上的冰帽。山和登山動機交接地出現。眼前的路變得更加崎嶇難行,[危險一刹] 登山者必須步步為營。音樂氣氛轉趨不安,登山者有好幾次幾乎跌落萬丈深淵之中。遠處的定音鼓聲為登山者增添一絲恐懼感。
登山者在努力下終於爬到上頂峯。[山頂] 雙簧管獨奏在描述登山者思緒的沉澱。經歷千辛萬苦,為的就是這一刻。引用《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場景:
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
沉重地俯臨深淵
如同千百條小河般地光輝閃亮、
如同瀑布、使泡沫飛濺。
如同樹幹已自身的強烈生命力
向天空挺直延伸
能創造以及養育萬物
全知全能的愛也是這般。
我周圍有激烈的水聲、
激烈到有如森林以及岩壑都一起波動
這種豐富水流雖發出強烈的聲響
但溫柔慈愛地流入深谷
因為要趕緊灌溉下游。
無數的喜悅在登山者的內心湧現,眼前壯麗的景色令人為之動容。頂點動機由長號奏出,帶出山頂上莊嚴的氣氛。[美景] 向下俯瞰,剛才經歷的都只是旅途的一小部分。各種動機交錯地出現,樂團到達高潮,再由風琴代表大自然的偉大。
忽然,四周變暗,[濃霧] 太陽動機逐漸遠去,[太陽西沉] 霧氣濃罩著登山者。[哀歌] 傷感的登山者哼出悲哀的旋律,遠方的雷鳴進一步迫近。[風暴前的寧靜] 鳥群傳來不安的啼聲,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得趕快下山![風暴、下山] 登山者以最快的速度下山,下山動機亦在此形成。之前的動機以倒轉次序的形式再次出現,而亦變得更快速,因為登山者再無暇欣賞風景。外面狂風大作,風音器雷聲機不停演奏,所有曾經出現過的動機以更快的速度演奏。
[日落] 可怕的暴風雨終於停止,太陽動機再次出現。天色已晚,夕陽即將西沉。音樂亦慢了下來,登山者的步伐亦如是。風琴再次奏出登山者的心境:旅途即將結束,剛才的景色(各種動機又再出現)將會是我寶貴的回憶。[尾聲] 登山動機緩慢地演奏,[夜] 最後回歸寧靜、黑暗,黑夜再度降臨。
錄音推薦:
1. Christian Thielemann: Wiener Philharmoniker [DG]
2. Giuseppe Sinopoli: Staatskapelle Dresden [DG]
筆者註:這個版本市面上已經絕版多年,筆者費了一番工夫才能從二手市場購入。
3. Bernard Haitink: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LSO Live]
筆者註:這個版本的風琴是電子風琴,並非傳統風琴。
古斯
對「史特勞斯的一次登山歷程」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